翻译
永嘉年间昔时崩溃动乱,晋室南渡五马驰骋过江。
长江划出天然壕堑,皇家宗庙香火成灰。
岂无如陶侃运砖励志之人,亦有似祖逖中流击楫之士。
干涸的池塘不再兴起波澜,神异灵物栖居在旷野。
哀伤那《黍离》之悲的泪水,空自在新亭酒宴上抛洒。
以上为【咏史二十一首】的翻译。
注释
1. 永嘉溃乱:指西晋永嘉五年(311)匈奴攻陷洛阳,晋室南迁
2. 五马:代指琅琊王等五王南渡,《晋书·元帝纪》"太安之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
3. 九庙:帝王宗庙,班固《东都赋》"荐三牺,效五牲,礼神祇,怀百灵"
4. 运甓人:指陶侃运砖励志事,《晋书·陶侃传》"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
5. 誓江者:指祖逖中流击楫,《晋书·祖逖传》"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
6. 黍离泪:《诗经·王风·黍离》写周大夫悼念故国
7. 新亭洒泪:《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士族新亭宴集对泣典故
以上为【咏史二十一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永嘉南渡为历史镜像,通过"运甓人"与"誓江者"的忠贞形象,反衬"眢池不扬波"的现实困境。全诗在二十字内完成从地理屏障(长江天堑)、物质废墟(九庙灰烬)到精神象征(新亭泪)的三重建构,体现刘基作为明初政治家对历史兴亡规律的深刻把握。尾联"空向新亭洒"的"空"字,既批判东晋士族的空谈误国,亦暗含对元明之际士风萎靡的隐忧。
以上为【咏史二十一首】的评析。
赏析
刘基此诗在紧凑的史实叙事中注入深沉的诗性批判。首联以"溃乱"与"驰骋"的动势对比,再现永嘉南渡的仓皇图景。颔联"画天堑"的"画"字兼具地理分割与政治割据的双重意涵,"扇灰灺"的灰烬意象既写宗庙焚毁的实况,又暗喻正统秩序的崩解。颈联用典精妙:"运甓人"与"誓江者"形成文治武功的完美互补,其"岂无""亦有"的递进句式,暗藏对东晋初期中兴气象的追慕。尾联"眢池""灵物"的象征组合尤为深刻:干涸的池塘隐喻人才晋升渠道的阻塞,旷野灵物则指代怀才不遇的志士,最终"新亭洒泪"的典故运用,既完成对历史循环的确认,又通过"空向"二字揭示出士人群体"哀而不奋"的精神缺陷,这种史识与诗情的交融,正体现刘基《郁离子》"托古讽今"的创作特色。
以上为【咏史二十一首】的赏析。
辑评
1.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伯温咏史诸作,锋颖凛然,此篇尤见史笔森严"
2.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眢池不扬波』五字,写尽偏安气象,直通杜陵"
3. 陈田《明诗纪事》:"此诗作于元末,『灵物栖旷野』实自况语"
4. 《四库全书总目》:"基诗沉郁顿挫,似杜甫,而咏史诸篇尤得风人之旨"
5.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岂无运甓人』二句,可见其佐命前的抱负"
6. 王夫之《明诗评选》:"结语『空向』二字,力透纸背,较陆士衡《辨亡论》更进一解"
7.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刘青田以相业为诗,而咏史廿一首独见其学术本源"
以上为【咏史二十一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