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平,河南人。白皙美容仪。二十工词赋,与元鲁山交善。隐居颍阳大谷,尚高不仕。皇甫冉、李颀等相与赠答,有云:"篱边颍阳道,竹外少姨峰。"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墨妙无前。汧国公李勉延至斋中,甚敬爱之。欲荐于朝,不忍屈,辞还旧隐。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区区斗筲,何足以系刘先生哉!有集今传。
翻译
刘方平,河南人。
皮肤白皙,仪容俊美。
二十岁时便精通词赋,与元德秀交好。
隐居在颍阳大谷,崇尚高洁而不出仕为官。
皇甫冉、李颀等人与他相互赠诗唱和,诗中写道:“篱边颍阳道,竹外少姨峰。
”其神情意态淡泊超然。
擅长描绘山水,墨色精妙前无古人。
汧国公李勉将他请到书斋中,极为敬重喜爱。
想举荐他入朝为官,他不愿屈就,辞别回归旧日隐居之所。
诗艺精湛,多含悠远的情思,陶冶性情,默默契合《诗经》的风雅传统,因此能超脱世俗琐事,精神境界超越尘世。
那些微不足道的俸禄官位,怎足以羁绊刘先生呢!有文集流传至今。
以上为【唐才子传 · 刘方平】的翻译。
注释
1. 元鲁山:元德秀字鲁山,唐代名士,《新唐书·卓行传》载其“性纯朴无缘饰”
2. 颍阳大谷:嵩山少室山麓峡谷,王维《归嵩山作》“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3. 少姨峰:嵩山少室山别称,张籍《沈千运旧居》“汝北君子宅,我来见颓墉”
4. 李勉:唐代宗室,《旧唐书》本传称其“坦率素淡,好古尚奇”
5. 斗筲:喻俸禄微薄,《论语·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6. 陶写性灵:《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
7. 默会风雅:暗合《诗经》传统,皎然《诗式》“风雅殆灭,向往甚矣”
以上为【唐才子传 · 刘方平】的注释。
评析
此文以简劲笔法勾勒出隐逸诗人的立体形象,通过外貌、交游、艺术、品格的多元呈现,构建出盛唐隐士的典型范式。开篇“白皙美容仪”的外形描写突破传统才子传记述惯例,与后文“神意淡泊”形成内外映照。“汧国公延至斋中”的仕隐交锋段落,以“不忍屈”三字凸显其人格坚守。结尾“斗筲何足系”的反诘,将个体选择升华为对世俗价值的超越,体现元代文人对唐代隐逸精神的追慕。
以上为【唐才子传 · 刘方平】的评析。
赏析
本传在《唐才子传》中独具神韵,体现辛文房对隐逸诗人价值的重估。首段以“白皙美容仪”破题,打破“貌寝”的才子刻板印象,与《晋书·潘岳传》“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形成互文性对话。中段引皇甫冉诗句“竹外少姨峰”,不仅印证刘方平隐居实境,更以诗证史,开创传记文学新体例。“李勉延至斋中”的叙事单元,通过当代勋贵与在野隐士的礼仪互动,暗含《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易理精神。结尾“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八字评语,既承袭《庄子·逍遥游》“彷徨乎无为其侧”的哲学传统,又融入严羽《沧浪诗话》“诗者吟咏情性也”的文学自觉,这种将人格风范与诗学成就熔铸一炉的批评方法,对后世《明儒学案》的编纂具有启示意义。
以上为【唐才子传 · 刘方平】的赏析。
辑评
1.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唐才子传》载刘方平事,较《新唐书》为详,‘神意淡泊’四字尤得隐者真髓。”
2.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文中‘汧国公李勉’记载可补两《唐书》之阙,见出唐代藩镇与文士交往实况。”
3. 孙映逵《唐才子传研究》:“‘墨妙无前’评语体现元代对唐代文人画的价值重估,与夏文彦《图绘宝鉴》可相印证。”
4. 李立朴《唐才子传译注》:“结语‘斗筲何足系’化用《论语》而翻出新意,反映元初南方遗民对仕元者的潜在批评。”
以上为【唐才子传 · 刘方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