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对浊,美对嘉。鄙吝对矜夸。花须对柳眼,屋角对檐牙。志和宅,博望槎。秋实对春华。乾炉烹白雪,坤鼎炼丹砂。深宵望冷沙场月,绝塞听残野戍笳。满院松风,钟声隐隐为僧舍;半窗花月,锡影依依是道家。
雷对电,雾对霞。蚁阙对蜂衙。寄梅对怀橘,酿酒对烹茶。宜男草,益母花。杨柳对蒹葭。班姬辞帝辇,蔡琰泣胡笳。舞榭歌楼千万户,竹篱茅舍两三家。珊枕半床,月明时梦飞塞外;银筝一曲,花落处人在天涯。
圆对缺,正对斜。笑语对咨嗟。沈腰对潘鬓,孟笋对卢茶。百舌鸟,两头蛇。帝里对仙家。尧仁敷率土,舜德被流沙。桥上授书曾纳履,壁间题句已笼纱。远塞迢迢,露碛风沙何可极;长沙渺渺,雪涛烟浪信无涯。
疏对密,朴对华。义鹘对慈鸦。鹅群对雁阵,白苎对黄麻。读三到,吟八叉。肃静对喧哗。围棋兼把钓,沉李并浮瓜。羽客片时能煮石,狐禅千劫似蒸沙。党尉粗豪,金帐笼香斟美酒;陶生清逸,银铛融雪啜团茶。
翻译
清对浊,美对嘉;鄙吝对矜夸。
花蕊对柳芽,屋角对檐牙。
张志和的宅院,张骞的仙槎;秋日果实对春日繁花。
乾炉中烹炼白雪,坤鼎内炼制丹砂。
深夜遥望边塞冷月,荒远关隘听尽戍卒残笳。
满院松风阵阵,隐约钟声来自僧舍;半窗花影月色,依稀锡杖身影属于道家。
雷对电,雾对霞;蚁穴如宫阙,蜂巢似衙衙。
陆凯寄梅,陆绩怀橘;酿酒对烹茶。
宜男草(萱草),益母花(茺蔚);杨柳对芦苇。
班婕妤辞别皇帝车辇,蔡文姬泣奏胡笳。
舞榭歌楼连绵千万户,竹篱茅舍散落两三家。
珊瑚枕上半床月色,梦魂飞向塞外;银筝一曲奏罢,落花深处人已在天涯。
圆对缺,正对斜;欢笑对叹息。
沈约瘦腰对潘岳鬓霜,孟宗冬笋对卢仝春茶。
百舌鸟,两头蛇;帝京对仙家。
尧之仁德遍及天下,舜之德化远及流沙。
张良桥上为黄石公拾履受书,杜甫壁间题诗已被轻纱笼罩。
边塞遥远,风沙露碛无边无际;长沙渺茫,雪浪烟涛浩渺无涯。
疏对密,朴对华;义鹘(报恩之鹰)对慈鸦(反哺之乌)。
鹅群对雁阵,白苎衣对黄麻布。
读书须“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作诗能“八叉成咏”(温庭筠八叉手即成诗)。
肃静对喧哗。
一边下棋一边垂钓,沉李子、浮瓜于水以消暑。
道士片刻能煮白石为粮,伪禅空修千劫不过如蒸沙作饭。
党进粗豪,在金帐中焚香饮美酒;陶渊明清雅,用银铛融雪啜饮团茶。
以上为【笠翁对韵 · 下卷 · 六麻】的翻译。
注释
志和宅:张志和,唐代诗人,肃宗时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事遭贬,自此不仕,隐居江湖,“以太虚为庐,明月为伴”。博望槎:汉张骞封博望侯。《荆楚岁时记》:“汉武帝令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郭和州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星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织女取搘机石与骞而还。”始知已到牛郎、织女星。
寄梅:南朝宋范晔在长安,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诗曰:“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怀橘:陆绩怀橘,见前注。宜男草:即萱草。益母花:中药名。班姬:汉成帝游后苑,命班婕妤同辇,辞不敢。蔡琰:汉末蔡邕女,早寡。被虏入胡,作《胡笳十八拍》。
“党尉”四句:《事文类聚》载,宋陶谷得党太尉家姬,偶烹雪茶。陶曰:“党家有此味否?”姬曰:“彼但知坐销金帐里,共饮羊羔美洒,浅斟低唱而已。”
1. 笠翁:李渔号笠翁,《笠翁对韵》为其所著声律启蒙书,按平水韵分三十部,“六麻”属下平声第六韵部。
2. 花须:花蕊;柳眼:初生柳芽如人睡眼初开,故称。
3. 志和宅:唐诗人张志和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博望槎:汉张骞封博望侯,传说曾乘槎至天河。
4. 乾炉、坤鼎:道教炼丹术语,乾为天属阳,坤为地属阴,炉鼎象征天地交泰以炼丹。
5. 寄梅:南朝陆凯自江南寄梅给长安友人范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怀橘:三国陆绩幼时藏橘奉母,为孝行典故。
6. 宜男草:即萱草,古谓妇人佩之可生男;益母花:即茺蔚,可入药治妇科病。
7. 班姬辞辇:汉成帝游园,邀班婕妤同辇,婕妤以礼辞之;蔡琰泣胡笳:东汉蔡文姬被掳匈奴,作《胡笳十八拍》。
8. 沈腰:南朝沈约致书友人称“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后以“沈腰”指消瘦;潘鬓:晋潘岳《秋兴赋》有“斑鬓发以承弁”,后以“潘鬓”指中年白发。
9. 百舌鸟:鸣禽,善仿声;两头蛇:传说见之不祥,孙叔敖幼时遇之,因恐他人复见而杀之埋之,显仁心。
10. 煮石:道家谓仙人可煮白石为粮;蒸沙:佛经云“蒸沙作饭,终不能熟”,喻外道修行徒劳无功。
以上为【笠翁对韵 · 下卷 · 六麻】的注释。
评析
《笠翁对韵·下卷·六麻》是清代李渔编纂的声律启蒙读物中的节选,属骈俪对偶文,旨在训练儿童掌握汉语对仗、用典与音韵。全文分四段,每段以若干组工整对句构成,涵盖自然、人文、历史、宗教、道德等广泛内容。其特点有三:一是对仗精严,平仄协调,如“清对浊,美对嘉”;二是用典密集,涉及张志和、张骞、班婕妤、蔡琰、沈约、潘岳等数十位历史人物及典故;三是融合儒释道思想与士人生活情趣,既有“乾炉坤鼎”的道教炼丹术,也有“僧舍道家”的宗教意象,还有“竹篱茅舍”与“舞榭歌楼”的社会对照。虽为蒙学教材,却文采斐然,知识丰赡,体现了清代文人对语言形式美的极致追求。
以上为【笠翁对韵 · 下卷 · 六麻】的评析。
赏析
《六麻》一节堪称汉语对偶艺术的微型博物馆。其语言高度凝练,每联皆可独立成画或成典。如“深宵望冷沙场月,绝塞听残野戍笳”十字,勾勒出边塞苍凉图景;“珊枕半床,月明时梦飞塞外”则将闺思与征戍巧妙绾合。用典不仅广博,且多具道德寓意:班姬守礼、陆绩怀孝、孙叔敖仁厚,皆寓教于文。结构上,四段由自然至人事,由现实至仙境,由儒家伦理至佛道哲思,层次井然。尤为可贵的是,李渔在严格格律中注入生活气息——“沉李浮瓜”“酿酒烹茶”等句,使蒙学读物不失人间烟火味。全篇音韵铿锵,朗朗上口,既训练语感,又涵养性情,是传统语文教育“文道合一”的典范。
以上为【笠翁对韵 · 下卷 · 六麻】的赏析。
辑评
1. 此文见于清康熙年间刊本《笠翁对韵》,为下卷“六麻”韵部全文。
2. 《四库全书总目》未收《笠翁对韵》,但晚清以来被列为蒙学经典,与《声律启蒙》并称。
3. 清代褚人获《坚瓠集》称李渔“才思敏捷,尤工骈俪”,此书可为证。
4. 近人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指出:“《笠翁对韵》取材广博,对仗工稳,便于童蒙诵习。”
5. 当代学者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多次引用《笠翁对韵》作为对偶用法范例。
6. 《中国蒙学大观》(河北人民出版社)将此书列为“声律类蒙书代表作”。
7. 无清代以前对此文的评论,因其为清初作品。
8. 民国时期《国文百八课》等教材节选此书,用于对仗教学。
9. 当代语文教育界普遍认为《笠翁对韵》是学习古典诗词格律的重要入门读物。
10. 此文未见于《清诗话》《词苑丛谈》等文学批评著作,因其属蒙学工具书,非纯文学创作,故无古代权威辑评可引。
以上为【笠翁对韵 · 下卷 · 六麻】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