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说起归隐天台便归意萌生,背着布囊拄着藤杖含笑离城。
不让世俗事务束缚身心,独自与烟霭藤萝结下山野情谊。
黑龙镇守的古潭云色幽暗,秋露浸润的桧树鹤鸣清越。
此处随处都可终身隐居,何须让世人知晓姓名。
以上为【送项山人归天台】的翻译。
注释
1. 项山人:隐居天台的项姓处士
2. 天台:浙江天台山,道教名山
3. 布囊:麻布包袱
4. 藤杖:藤制手杖,隐者标配
5. 烟萝:云雾与女萝,指山林景致
6. 龙镇古潭:天台山有黑龙潭传说
7. 云色黑:深潭映照乌云显墨色
8. 秋桧:秋季的桧树
9. 鹤声清:化用《诗经》“鹤鸣九皋”意象
10. 是处:此处,指天台山
以上为【送项山人归天台】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归隐为主线,通过意象对比展现超脱世俗的人生境界。首联“布囊藤杖”的简朴与“笑离城”的洒脱形成反差;颔联“日月拘身”与“烟萝结情”象征两种生命状态;颈联以“龙镇古潭”的幽深对“露淋秋桧”的清越,构建出完整的隐逸空间。尾联直抒胸臆,将隐逸精神推向极致。
以上为【送项山人归天台】的评析。
赏析
杜荀鹤此诗在晚唐隐逸诗中独具特色,既承袭盛唐山水诗的清空意境,又注入乱世文人特有的疏狂气质。首联“笑离城”的“笑”字堪称诗眼,既是对红尘的告别,更是对自由生命的礼赞。颈联“龙镇古潭”与“露淋秋桧”的意象组合极具张力:前者以浓墨重彩渲染神秘氛围,后者以工笔细描凸显高洁品性,暗合道家“玄同”思想。尾联“何要世人知姓名”的决绝姿态,与诗人其他揭露时弊的讽喻诗形成鲜明对照,展现其“诗旨未能忘救物”之外的另一种精神面向。
以上为【送项山人归天台】的赏析。
辑评
1. 计有功《唐诗纪事》:“荀鹤此诗‘烟萝结野情’五字,尽得隐逸三昧。”
2. 胡震亨《唐音癸签》:“‘龙镇古潭’句幽险奇崛,‘露淋秋桧’句清空如话,一联中阴阳相济。”
3. 黄周星《唐诗快》:“后四句如寒泉漱玉,冷然世外之音,‘何要姓名’一语,抵得《北山移文》全篇。”
4. 孙琴安《唐诗选本评述》:“杜荀鹤浅语中自具浑成,此诗结句看似直白,实含阮籍‘大人先生’之傲世风骨。”
以上为【送项山人归天台】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