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往昔曾饮菊花酒,而今已成白发翁。
追寻欢趣却筋力已衰,眺望远方但岁时相同。
弟妹离散空悲歌里,朝廷遥远醉眼朦胧。
战乱不息关塞阻隔,今日登临意绪无穷。
以上为【九日登梓州城】的翻译。
注释
九日:重阳节,《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
梓州:今四川三台,杜甫于宝应元年(762)避乱至此
黄花酒:菊花酒,重阳节俗,《西京杂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
兵戈:指徐知道在成都叛乱及安史之乱余波
关塞:剑门关等蜀地要塞,《剑门》“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
以上为【九日登梓州城】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时空对照手法构建家国情怀。首联通过“黄花酒”与“白发翁”的意象并置,形成青春与衰老的强烈反差;颔联“筋力异”与“岁时同”的对比,揭示生命有限而自然永恒的哲学命题;颈联将“弟妹悲歌”的家族离散与“朝廷醉眼”的国政昏聩对举,实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叠印;尾联以“兵戈关塞”的现实困境收束,在“意无穷”的开放式结句中,容纳了诗人对时代灾难的全部忧思。
以上为【九日登梓州城】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律的深沉处在于三重意境的交织:个人境遇上,从“追欢”到“筋力异”的生理变化,勾连出“弟妹悲歌”的家族悲剧;社会现实上,“朝廷醉眼”既写自身借酒浇愁,又暗讽肃宗朝廷的昏聩;历史视野上,“兵戈与关塞”将当下战乱纳入中华民族永恒的边塞叙事。杜甫以登高动作串联起生命记忆、家族伦理和政治关怀,在四十字中完成从个人叹老到忧国忧民的升华,其“意无穷”三字实为杜甫晚年所有诗作的精神注脚。
以上为【九日登梓州城】的赏析。
辑评
明·王嗣奭《杜臆》:“此诗‘弟妹悲歌’‘朝廷醉眼’一联,写尽流离之痛与忠爱之诚,是少陵血泪文字。”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追欢’‘望远’一联,含无限感慨。前思昔日,后伤今朝,真是悲凉欲绝。”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结联‘兵戈’‘关塞’,兜裹住‘弟妹’‘朝廷’两项,而‘意无穷’三字,尤显得忧思浩茫。”
以上为【九日登梓州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