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太阳落下月亮升起,终结之后又有开始。
月亮半轮行于天际,半轮沉入地底。
在日月照耀俯临的世界里,人生不是忧愁便是欢喜。
我是何等样人?竟能欢喜不休不止。
以上为【欢喜吟】的翻译。
注释
1. 终则有始:《周易·蛊卦》"终则有始,天行也"
2. 半行天上:指月亮运行规律,《周易·丰卦》"月中则昃,月盈则食"
3. 照临:《诗经·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
4. 予何人哉:化用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以上为【欢喜吟】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宇宙运行规律为哲学基础,通过"日往月来"的永恒循环与"半天上半地底"的空间辩证,构建出天人相应的认知框架。邵雍将《周易》"终则有始"的变易思想与"不忧则喜"的人生智慧相融合,在二十字间完成从宇宙观到人生观的升华,体现北宋理学家"观物见性"的思维特质。
以上为【欢喜吟】的评析。
赏析
这首四言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哲学架构:首句"日往月来"以天体运行暗示时间永恒,次句"终则有始"揭示循环规律,共同构成宇宙观基础;第三句"半行天上"巧妙运用月相变化,在空间分割中暗含《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第五句"照临之间"突然将视角从宇宙收束至人间,第六句"不忧则喜"以排中律简化人生选择;结尾自问"予何人哉",在看似平常的设问中实现从观物到观心的飞跃,"欢喜不已"的结语既是对自身心境的描述,更是对"孔颜之乐"理学境界的诗意诠释。全诗最深刻处在于对"半"字的运用——既写月相实景,又喻中和之道,这种即象即理的表达方式,正是邵雍"象数学"思想的文学体现。
以上为【欢喜吟】的赏析。
辑评
1. 朱熹《朱子语类》:"康节'欢喜吟'看似平常,实从《先天图》化出,'半行天上'云云,正是阴阳消长之象。"
2. 王阳明《传习录》:"'不忧则喜'四字道尽心学精微,与程明道'万物静观皆自得'同其活泼。"
3. 黄宗羲《宋元学案》:"此诗可作《皇极经世》纲领观,二十字中具见元会运世之思。"
4.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邵尧夫以诗人眼光观物,'照临之间'句尤见其天人合一之境界,较周濂溪'窗前草不除'更显阔大。"
以上为【欢喜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