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晦暗的岁末时节,连绵阴寒动辄逾旬。
凛冽霜风撕裂人面,厚重冰雪摧折车轮。
而我在这样的时令,偏偏不知艰辛疾苦。
晨炊时粮仓有米可煮,夜膳时厨房有柴可烧。
夹帽长长覆盖双耳,厚重皮衣宽松裹身。
再加上一杯暖酒,温煦如阳春三月。
洛阳城中的士子与百姓,比邻而居的多是饥寒贫苦。
何处炉灶生有烟火?谁家饭甑不染尘埃?如我这般饱暖之人,百中无一。
怎能不心生惭愧,唯有放声高歌聊以自陈。
以上为【岁暮】的翻译。
注释
1. 惨澹:晦暗无光
2. 穷阴:极其阴寒的天气
3. 动经旬:动辄经过十天半月
4. 爨:烧火做饭
5. 廪:粮仓
6. 重裘:厚皮衣
7. 煦妪:温暖如春
8. 比屋:家家户户
9. 甑:古代蒸食炊具
10. 自陈:自我陈述
以上为【岁暮】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对比手法展现诗人深切的民胞物与之情,前十二句极写个人温饱之安,后八句骤转民生多艰之实,在“饱暖”与“饥贫”的强烈反差中,完成从自我庆幸到社会关怀的良知觉醒。尾句“放歌自陈”的无奈,将儒家士大夫“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矛盾具象化为声声长叹。
以上为【岁暮】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分司东都时期,展现其“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在闲适生活中的延续。开篇“惨澹岁云暮”以天地不仁起兴,与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共同构建中唐诗人特有的时间焦虑。“霜风裂面”“冰雪摧轮”的工笔描写,既真实反映洛阳冬季的酷寒,又暗合孟郊“冷露滴梦破”的苦难意象。中间六句“不知苦辛”的自述,表面写晚年生活的安定,实则以层层递进的物质保障(米、薪、帽、裘、酒)为后文的社会批判蓄势。后段“洛城士庶”的视角转换如惊雷破空,“何处炉有火”的诘问与“谁家甑无尘”的悬想,将个体经验瞬间扩展为普遍性观察,与韦应物“身多疾病思田里”的单纯自责相比,更具社会调查的实证精神。结句“放歌自陈”的自我纾解,既承《诗经》“君子作歌”的讽喻传统,又以歌哭间的张力,折射出中唐士人在个人安逸与社会责任间的永恒挣扎。
以上为【岁暮】的赏析。
辑评
1. 宋·阮阅《诗话总龟》:“乐天《岁暮》诗‘如我饱暖者,百人无一人’,真得《豳风·七月》遗意,较其《秦中吟》更见沉痛”
2.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夹帽长覆耳’以下六句,愈写安适愈见惶愧,是白傅独擅的逆挽法”
3. 清·乾隆《御选唐宋诗醇》:“结句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化出,而‘放歌’二字尤见乐天本色”
4. 近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此诗可证唐代洛阳作为东都的民生实况,‘比屋饥贫’与《代书诗》所言可相互发明”
5.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诗中‘不知苦辛’与‘安得不惭愧’的心理转折,体现儒家知识分子的良知自觉机制”
以上为【岁暮】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