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
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翻译
古代的深衣,有一定的制式尺度,来对应规、矩、绳、权、衡(五种准则)。
(衣长)短不能露出肌肤,长不能拖到地上。
衣襟接长,绕向身后。
腰部的宽度是下摆的一半;腋下缝袖的高低,要能使胳膊运动自如;袖子的长度,除反折部分外要到手肘。
(大带)带下不要压在大腿上,带上不要压在肋骨上,应当压在肋骨与大腿间无骨的位置。
裁制方式:用十二幅布以对应十二个月。
袖口圆如规;交领方如矩以对应方正;背缝垂直至脚踝以对应直;下摆平齐如权衡以对应公平。
所以像圆规,是因为举手行走以此作为容仪;背负垂直线、怀抱方形,是用来使政教直、使道义方。
所以《易经》说:坤卦六二爻的动象,“正直而端方”。
下摆平如权衡,是用来安定心志、使心境平和。
五种法则都已施行,所以圣人穿它。
因而(深衣)取规矩的无偏私,取绳的直,取权衡的平,所以先王看重它。
所以(深衣)可以用于文事,可以用于武备,可以用于摈相礼仪,可以用于治理军队,(制作)完备且不浪费,是仅次于朝祭之服的好衣服。
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用彩绘花纹镶边;只有父母健在,深衣用青色镶边。
如果是孤儿,深衣用素色镶边。
袖口、衣襟的侧边、底边的镶边,宽度都是一寸半。
以上为【深衣】的翻译。
注释
1. 深衣: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所穿衣服,也是庶人的常礼服,上衣与下裳相连
2. 规:画圆工具,《诗经·沔水》毛传“规,正圆之器也”
3. 矩:画方工具,《周礼·考工记》“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4. 绳:墨线,《尚书·说命》“惟木从绳则正”
5. 权:秤锤,《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
6. 衡:秤杆,《荀子·礼论》“衡诚悬矣,则不可欺以轻重”
7. 续衽:将衣襟接长,《礼记·玉藻》“深衣三袪,缝齐倍要,衽当旁”
8. 袼:衣袖当腋处,即袖根
9. 袂:袖子,《礼记·檀弓》“袂圜以应规”
10. 纯:衣服的镶边,《仪礼·士冠礼》“黑屦,青絇、繶、纯”
以上为【深衣】的注释。
评析
此篇系统阐述了深衣这一古代重要礼服的形制、尺寸、象征意义及穿着场合。通过将服装结构与规、矩、绳、权、衡五种度量工具及天地时空观念相对应,构建起“天人合一”的服饰哲学体系。文章以儒家伦理为核心,赋予深衣“直政方义”“安志平心”的道德功能,展现汉代礼学“器以载道”的典型思维。
以上为【深衣】的评析。
赏析
《深衣》篇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展开服饰制度的宇宙论阐释。开篇总述深衣合于五法,随即从实用功能(短毋见肤,长毋被土)到象征意义(十二幅应十二月)逐层推进。中段详解各部位形制:袖圆象规喻天道运转,领方象矩喻地道方正,背绳象直道,下摆平衡象政教公平,将具体裁缝技巧升华为政治伦理的具象化表达。尾段通过镶边色彩区分伦常身份:缋彩表双亲俱存之庆,青色显孝养父母之责,素边寓孤子哀思之情,使一件衣裳成为宗法社会人伦关系的微观镜像。全篇将《周易》“坤六二”爻辞的哲学内涵与《周礼》“以仪辨等”的制度设计完美融合,开创了儒家“服制明礼”的经典范式。
以上为【深衣】的赏析。
辑评
1. 郑玄《三礼注》:“‘负绳及踝’者,绳谓裻,裻者裳幅所交裂也,云‘以应直’者,欲人行事正直。”
2. 孔颖达《礼记正义》:“‘续衽钩边’者,衽谓裳幅所交裂也,属连之令前后上下相续,钩读如鸟喙必钩之钩,谓裳幅右旁别用一幅布斜裁缀之,系于腰后。”
3. 朱熹《朱子语类》:“深衣制度,惟《戴记》说得最详,然其‘续衽钩边’处,今已不可考。”
4. 江永《深衣考误》:“‘袼之高下,可以运肘’,此深衣之善制,后世衣服腋下窄迫,全失古意。”
5. 孙希旦《礼记集解》:“‘五法已施’至‘先王贵之’,总承上文而言深衣之制备道德之善,非徒为观美也。”
以上为【深衣】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