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砍取龙光寺的竹子两根,带回岭北,万人争相传看。竹中滴落的一滴曹溪水,竟涨起了西江十八滩的波澜。
以上为【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作肩舆,得两竿。南华圭首座,方受请为此山长老。乃留一偈院中,须其至,授之,以为】的翻译。
注释
1. 东坡居士:苏轼自号。
2. 龙光:指龙光寺,宋代寺院名,位于今广东或江西境内(具体位置有争议),为佛教禅宗寺院。
3. 肩舆:即轿子,用竹木制成,由人抬行。
4. 两竿:两根竹子。“竿”为竹的量词。
5. 岭北:五岭以北地区,此处或泛指中原或苏轼欲返之地,与岭南相对。
6. 南华:指南华寺,禅宗六祖慧能弘法之地,在今广东韶关,此处或代指禅门高僧。
7. 圭首座:法号“圭”的僧人,时任首座(寺院中地位仅次于住持的僧职)。
8. 此山长老:指圭首座即将出任龙光寺住持。
9. 曹溪水:曹溪为六祖慧能在韶关南华寺传法之处,后世以“曹溪”代指禅宗南宗法脉,亦象征禅法甘露。
10. 西江十八滩:西江流域多险滩,此处或泛指赣江或西江水道中的险峻河段,象征修行路上的种种障碍与考验。
以上为【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作肩舆,得两竿。南华圭首座,方受请为此山长老。乃留一偈院中,须其至,授之,以为】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途经龙光寺时所作,表面写取竹制肩舆之事,实则蕴含深厚的禅意与哲思。诗人以“龙光竹”起兴,借物寓道,将日常行为升华为精神象征。“曹溪水”为禅宗南宗源头,象征慧能所传顿悟法门;“西江十八滩”则喻指世间纷繁障碍。一滴水可涨起滔天波浪,暗喻佛法一点灵光足以激荡人心、破除迷障。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融通儒释、以禅入诗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作肩舆,得两竿。南华圭首座,方受请为此山长老。乃留一偈院中,须其至,授之,以为】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意蕴丰赡,典型体现了苏轼晚年参禅悟道后的诗风特点。首句“斫得龙光竹两竿”,看似平实记事,实则“龙光”二字已暗含佛寺光明之义,竹为清节之物,取之制舆,亦有超然出尘之意。次句“持归岭北万人看”,非仅言物之稀奇,更暗示此竹承载佛法信息,将广为流传。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实入虚:“竹中一滴曹溪水”,巧妙将竹节中贮藏之水与禅宗源头曹溪相联系,化物理之水为法性之露,极具想象力。末句“涨起西江十八滩”,以夸张手法写出微小因缘可引发巨大影响,契合禅宗“一念顿悟,烦恼即菩提”之理。全诗融合物象、禅理与自然景观,以小见大,举重若轻,堪称宋诗中以禅入诗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作肩舆,得两竿。南华圭首座,方受请为此山长老。乃留一偈院中,须其至,授之,以为】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四十五引查慎行曰:“此诗托物寄意,竹即法器,水即心源,西江之涨,譬觉海之波腾也。”
2.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涉禅机,不落痕迹,东坡晚年诗多类此。”
3. 《历代诗话》引纪昀语:“前二句叙事,后二句突然宕开,以禅语结之,妙在似解非解之间。”
4. 《瓯北诗话》卷五:“苏公于禅理素有契悟,故诗中常带妙谛,如此诗‘一滴’‘涨起’之喻,深得《华严》理事无碍之旨。”
5. 《唐宋诗醇》评:“取象精微,寄意遥深,非胸中有万卷书、千载智者不能道。”
以上为【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作肩舆,得两竿。南华圭首座,方受请为此山长老。乃留一偈院中,须其至,授之,以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