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故人将往千里之外,临别之际尚且依依不舍。
人远行尚可重归,岁月流逝怎能追回?试问旧岁去向何方,已远在天涯尽头。
它已追随东流之水,汇入大海再无归期。
东邻家新酒刚刚酿熟,西舍的猪也正肥美。
暂且作一日欢饮,慰藉这终年的伤悲。
莫要嗟叹与旧岁别离,即将又与新岁辞行。
岁月匆匆离去莫回头,只留给你衰老与凋敝。
以上为【别岁】的翻译。
注释
1. 别岁:古代岁末告别旧岁的习俗
2. 适:往,到
3. 迟迟:留恋不舍貌
4. 复:返回
5. 追:追回
6. 安所之:去往何处
7. 天一涯:天之一方
8. 逐:追随
9. 彘:猪
10. 穷年:终年
以上为【别岁】的注释。
评析
《别岁》从“别”字着眼,十六句,四句一节。第一节用故人之别引出别岁来。故人离别,即使远去千里,还有再见的机会,但临别时总还有迟迟不忍别的情意。而“岁”却一去不可复追,临别更应郑重对待,这就说明“别岁”的风俗非常必要。既已点明“别岁”,本来可似接着写风俗,但那样就太平直了,作者却针对“岁行那可追”一句逼出下面四句,章法上作一顿挫,把惜别之情写得淋漓尽致。这第二节多化用古诗乐府的成句,如《古诗十九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乐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叹息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所以要爱惜时光,自强不息。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多类似的感慨。如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居易诗:“去复去兮如长河,东流赴海无回波。”苏轼也是受到这些诗句的影响,而他却用极平易的语言,表达得恰如其分。这第二节既是承上节末句,把与岁月之别写得如此感慨深沉,又为下节正面写“别岁”时的欢饮蓄势。
第三节正面写别岁欢饮的场面。东邻、西舍、酒熟、豕(猪)肥是互文见义,遥应首篇“农功各已收”句。而写欢饮一点即收,和前首“为欢恐无及”呼应。第三句写热闹欢饮,末句却一落千丈,回到上两节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如果是一般文人,这一节多半要着力铺写,而作者却只用两组对句带过。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表面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到第二年,和一、二两节呼应,使感慨更加深沉。这就犹如图画,层峦迭嶂,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忽出新意,意虽酸辛,语却略带幽默,这是苏轼诗后来的一大特色。纪昀评苏轼诗时称赞“此首气息特古”,又评这最后一节说:“逼入一步,更沉着。”赵克宜《苏诗评注汇钞》卷一说:“沉痛语以警快之笔出之,遂成绝调。”这些评论都较中肯。这首诗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青年时代学习汉魏古诗的语言气息;另一方面立意遣辞也有他本身的风格,不像在七言古诗里那样笔锋犀利,才气逼人,常常一泻无余,说得太透太尽,而是才情内敛,耐人咀嚼回味。
此诗以别友喻别岁,在时空交错中展开对生命流逝的哲思。前八句通过“人行可复”与“岁行难追”的鲜明对比,将抽象时间具象化为东流水意象。后八句以邻里酒熟彘肥的世俗欢愉反衬岁月无情的终极悲慨,结句“还君老与衰”以冷峻笔触揭破生命真相。全诗在劝慰语表下暗涌深沉悲凉,展现苏轼早期诗作中少见的 Existential 思考。
以上为【别岁】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构建了双重告别结构:表层是空间维度的友人远行,深层是时间维度的岁月流逝。首联以“临别迟迟”的具象场景导入,颔联突然转向“岁行那追”的形而上学诘问,形成情感张力。中段“问岁”四句以拟人手法让时间具身化,通过“赴海无时”的意象将孔夫子“逝者如斯”的慨叹转化为更具悲剧色彩的视觉图景。后段笔锋陡转,以“东邻酒熟”“西舍彘肥”的世俗烟火暂时悬置哲思,却在“一日欢”与“穷年悲”的尖锐对照中深化存在困境。尾联“勿嗟”“行与”的连环转折,揭示人类在时间维度上永续告别的宿命,最终以“老与衰”的冰冷馈赠完成对生命有限性的终极叩问。
以上为【别岁】的赏析。
辑评
1.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感喟遥深,末四语尤觉悲壮,是东坡变风之始。”
2.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行犹可复’与‘岁那可追’对照下语,遂觉警动非常。”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东邻西舍一联,写乡俗如画,正是反对别岁之悲。”
4. 王水照《苏轼选集》:“此诗将日常习俗提升为哲学观照,展现诗人对时间存在的敏锐感知。”
5. 木斋《苏东坡研究》:“‘还君老与衰’五字力透纸背,较之汉末古诗‘岁月忽已晚’更具冲击力。”
以上为【别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