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丰盛的鼎食与华美的车驾已近在眼前,您却拂衣辞官、高洁谢世,岂是徒然之举?
您如辞别朝廷的仙客,踏上九霄云路;又似商山四皓,在隐逸丛中返老还童,重作少年。
他日如卧龙终将得遇甘霖(指再被起用),而今暂且如放飞的白鹤,直上青天。
洛阳旧居尚有简陋茅屋,我也打算抽身退隐,与您一同做那逍遥尘外的地仙。
以上为【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改宾客分司以诗赠别】的翻译。
注释
1. 白侍郎:指白居易,时任刑部侍郎,后以病请长假,改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为闲散官职。
2. 鼎食华轩:鼎食指列鼎而食,象征高官厚禄;华轩指华美车驾,代指显贵生活。
3. 拂衣高谢:典出《后汉书》,指决意辞官,衣袖一拂,高洁而去。
4. 九霄路:通往天界的高远之路,喻超脱尘世。
5. 四皓:指秦末汉初隐居商山的四位高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故称“四皓”;刘邦曾礼聘之,后辅佐太子刘盈。此处喻白居易虽退隐而德望犹高。
6. 卧龙:指诸葛亮,未出山时人称“卧龙”;此处喻白居易虽暂退,仍有济世之才,终将得用。
7. 得雨:化用“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喻贤才得遇明主或时机。
8. 放鹤:用林逋“梅妻鹤子”及苏轼《放鹤亭记》意,喻隐逸自由。
9. 衡茆:衡门蓬户,指简陋茅屋;“衡”通“横”,横木为门,形容清贫隐居之所。
10. 地仙:道教称住在人间而得道长生者为“地仙”,此处指逍遥自在的隐士生活。
以上为【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改宾客分司以诗赠别】的注释。
评析
刘禹锡此诗为赠别刑部侍郎白居易(字乐天)因病请长假、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闲职)之作。全诗以赞颂白居易辞官归隐之高洁为主旨,首联肯定其“拂衣高谢”非轻率之举;颔联以“九霄客”“四皓”喻其超然地位与精神自由;颈联既慰其暂退(“放鹤冲天”),又期其未来或可再起(“卧龙得雨”);尾联更表达自己愿追随退隐之志。诗中融合道家仙隐意象与儒家济世期待,语言豪迈洒脱,情感真挚深沉,既是对友人的敬重,亦是自身政治态度的投射,典型体现刘、白晚年“仕隐两得”的人生理想。
以上为【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改宾客分司以诗赠别】的评析。
赏析
此诗开篇即以“鼎食华轩到眼前”与“拂衣高谢”形成强烈对比,凸显白居易不慕荣利的高洁品格,“岂徒然”三字更显其退隐乃深思熟虑之志。颔联连用两个典故:“九霄路上辞朝客”写其精神之超拔,“四皓丛中作少年”则赞其心境之年轻——退隐非衰颓,而是返璞归真。颈联巧妙平衡现实与未来:“今朝放鹤且冲天”写当下自由之乐,“他日卧龙终得雨”又留济世之望,既慰友人,亦合儒家“穷则独善,达则兼济”之道。尾联“亦拟抽身伴地仙”尤为动人:刘禹锡不仅赞美白居易的选择,更愿追随同隐,见二人志趣相契、情谊深厚。全诗用典自然,对仗工稳,气格高朗而不失温情,是刘禹锡晚年酬赠诗中融友情、哲理与人生理想的佳作。
以上为【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改宾客分司以诗赠别】的赏析。
辑评
1. 《刘禹锡集》卷三十二收录此诗,题为《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改宾客分司以诗赠别》,作于大和三年(829)白居易罢刑部侍郎、分司东都时。
2. 唐·白居易《刘白唱和集》:“梦得赠别诗‘四皓丛中作少年’,真知我者也。”
3.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九:“刘梦得赠乐天诗,多以仙隐誉之,盖深知其志不在庙堂也。”
4.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五:“‘卧龙得雨’‘放鹤冲天’二语,兼有望其再起与许其高隐之意,措辞最得体。”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刘禹锡此诗,实反映中唐士大夫‘仕隐合一’之新心态,非真欲弃世,乃求心安耳。”
以上为【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改宾客分司以诗赠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