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明佳节桃李绽放如含笑,野外荒冢却令人顿生悲愁。
春雷惊彻天地唤醒蛰居龙蛇,雨水丰沛滋润郊原草木柔嫩。
有人乞食祭品向妻妾炫耀,士人宁愿焚死拒封公侯。
贤愚千年之后谁知是非,满眼蓬蒿荒冢终归同一丘墟。
以上为【清明】的翻译。
注释
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蛰:动物冬眠。
“雷惊天地龙蛇蛰”句:清明早已过了惊蛰的节气,万物正欣欣向荣。
“人乞祭馀骄妾妇”句:《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刖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贪鄙愚蠢的形象。
“士甘焚死不公侯”句:用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蓬蒿(hāo):杂草。
丘:指坟墓。
1. 桃李笑:化用《诗经》“桃之夭夭”,拟人写法
2. 龙蛇蛰:冬眠的龙蛇,《周易》“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3. 人乞祭馀:《孟子·离娄下》齐人乞食祭品向妻妾炫耀典故
4. 士甘焚死:介子推拒受封赏焚死绵山传说
5. 不公侯:不接受公侯爵位
6. 蓬蒿:野草
7. 一丘:指坟墓
8. 千载:千年
9. 郊原:郊野平原
10. 荒冢:荒凉坟墓
以上为【清明】的注释。
评析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發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復苏的景象,正与後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此诗为黄庭坚清明抒怀的经典之作,通过自然生机与人生荒诞的尖锐对比,构建出深沉的哲学观照。首联“桃李笑”与“荒冢愁”以拟人手法形成生命欢愉与死亡寂灭的张力,颔联“雷惊龙蛇”与“雨足草柔”展现宇宙生命的律动。后两联突转历史维度,以《孟子》齐人乞食与介子推焚死的典故,揭示贤愚界限的虚妄,最终在“蓬蒿一丘”的意象中完成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
以上为【清明】的评析。
赏析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後,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後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首七律展现黄庭坚融哲理于景物的高超造诣。首联色彩明暗对比强烈,“桃李笑”的盎然春意被“荒冢愁”瞬间解构,奠定全诗辩证思维基调。颔联状物工细而气魄雄浑,“惊”字赋予自然现象以主动意志,“柔”字暗含生命韧性的礼赞。颈联用典精警,将市侩无赖与高洁隐士并置,通过行为对比凸显价值观差异,但尾联“贤愚千载知谁是”的诘问,又将历史评判纳入永恒质疑。结句“满眼蓬蒿共一丘”以冷峻笔法抹平所有价值差异,在荒冢意象中既见庄子齐物思想,又透出佛家空观智慧,与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异曲同工,共构宋诗理趣巅峰。
以上为【清明】的赏析。
辑评
1. 方回《瀛奎律髓》:“此诗前四句犹是寻常清明感兴,后四句忽出奇论,乃知山谷体段。”
2. 查慎行《初白庵诗评》:“‘雷惊天地’一联壮阔,『人乞祭馀』一联冷峭,四语已尽天地古今。”
3.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后半寄慨遥深,末二句殆袭寒山‘千年冢如馍’意,而气格雄浑过之。”
4. 陈衍《宋诗精华录》:“以清明喧寂对起,中间暗藏齐人与介推故事,结用达观语束住,所谓死生事大如是。”
5. 钱钟书《谈艺录》:“‘贤愚千载知谁是’与义山‘古来才命两相妨’同其悲慨,而山谷以理语消解,更见宋人格调。”
以上为【清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