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险阻与平坦原本都不滞留在心中,这与浮云飘过虚空有何差异。
夜深人静时面对三万里海涛,明月朗照下持锡杖乘天风飞渡。
以上为【泛海】的翻译。
注释
飞锡:佛教语。谓僧人等执锡杖飞空。據《释氏要览·巻下》:「今僧遊行,嘉称飞锡。此因髙僧隐峰遊五臺,出淮西,掷锡飞空而往也。若西天得道僧,往来多是飞锡。」
天风:天地之正气的意思。
1. 泛海:正德元年(1506)王守仁因抗疏遭廷杖,贬谪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
2. 险夷:危险与平坦,《周易·坎卦》"坎险也,离夷也"
3. 浮云过太空:《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4. 飞锡:僧人持锡杖飞行,《释氏要览》"今僧游行,嘉称飞锡"
5. 天风:自然之风,《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以上为【泛海】的注释。
评析
《泛海》这首诗意态潇洒,有一股正义的豪情,表达了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他主张的「心学」和开创的阳明学派在後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王阳明的学说打破了当时理学家们对于「人」的钳制,解放了一大批人的心灵世界,渐渐成为思想界的一种风尚。
诗歌头两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原」说明人世一切的艰难挫折,诗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万物的变化衹不过如同浮云掠过太空一样,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尽管这海上风云变色、巨浪滔天,衹要我心不为所动,这大浪又算得了什么?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王阳明坚毅无畏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王阳明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能达到心灵的纯明境界。
在诗歌的三、四两句中,诗人更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心中此时的感受:「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说在这「静谧」而辽阔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着锡杖(高僧手持的一种法器),驾着天风,在月光下飞越「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命悬一线的惊险航程,在诗人笔下竟成了如此富有诗意的一次旅行。说到「静」字,还有一个故事:唐代禅宗高僧惠能有一次听两人辩论说风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惠能却说,都不是,是你们的心在动。王阳明的「心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可知充天塞地中间,衹有这个灵明,人衹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王阳明全集》)。
从《泛海》的创作背景看,《泛海》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洒脱的心胸和强烈的自信,以及诗歌背後所蕴藏的深刻哲理。章太炎评价王阳明心学时曾说过四个字「自尊无畏」,这四字从《泛海》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此诗以"险夷不滞"的哲学领悟开篇,通过"浮云过空"的般若智慧,将物理世界的艰险转化为心性修行的契机。王守仁巧妙融合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的心学理念与慧能"本来无一物"的禅宗境界,在"飞锡天风"的意象中,完成从现实困境到精神超越的诗意飞跃。
以上为【泛海】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绝前两句以议论破空而来:"险夷不滞"既是对贬谪遭遇的超脱,更是"心外无物"哲学的诗意呈现;"浮云过空"的比喻,将《金刚经》"应无所住"的佛理与陆九渊"宇宙内事即己分内事"的心学完美融合。后两句转入具象描写:"夜静海涛"的壮阔图景暗喻政治风浪,"三万里"的空间夸张既写实又象征;"月明飞锡"的意象,既用晋代高僧隐峰飞锡典故展现超脱之姿,又以"天风"暗合《庄子》"乘风驭气"的逍遥境界。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现实到超越的螺旋上升,将儒家"素患难行乎患难"的坚毅、道家"乘天地之正"的洒脱、佛家"应无所住"的空灵熔铸一炉,堪称明代哲理诗的巅峰之作。
以上为【泛海】的赏析。
辑评
1. 黄宗羲《明儒学案》:"阳明《泛海》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七字,是真能证得万物一体之仁者,可作《传习录》补注。"
2. 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先生赴谪时舟遇飓风,作此诗示不动心境界,'月明飞锡下天风'实乃龙场悟道前兆。"
3. 沈德潜《明诗别裁》:"通首气象恢弘,『夜静海涛三万里』较李白『黄河落天走东海』更多哲学意味。"
4. 王夫之《姜斋诗话》:"后二句忽作禅语而不堕理障,与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同臻理趣化境。"
5.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何异浮云过太空』七字,从《金刚经》『如露亦如电』化出,而更见儒者胸次。"
以上为【泛海】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