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鹫山下,岩洞玲珑,周回虚敞,指为西域飞来一小岩也。气凉石冷,入径凛然。洞中陡处,高空若堂,窄处方斗若室,俱可人行无碍顶处。三伏熏人,燎肌燔骨,坐此披襟散发,把酒放歌,俾川呜谷应,清冷洒然,不知人世今为何月。顾我絺綌,不胜秋尽矣。初入体凉,再入心凉,深入毛骨俱凉哉。人间抱暑焦烁,虽啖冰雪不解,而严冬犹然者,勿令知此清凉乐国。
翻译
灵鹫山脚下,岩洞结构精巧,四周空旷开阔,据说是从西域飞来的一块小岩石。洞中气息清凉岩石冰冷,走入小径便觉寒意凛冽。洞内陡峭处,高阔如厅堂;狭窄处方正如斗室,人都能在其中行走而不会触顶。三伏天暑气蒸人,灼肌焚骨之时,坐在这里敞开衣襟披散头发,手持酒杯放声高歌,使得山谷回响共鸣,清冷之气洒落周身,竟不知人间此刻是何年月。回看自己身上的葛布夏衣,简直承受不住这深秋般的寒意。初入洞时身体感到凉爽,再深入时心境变得清凉,待到深处则连毛发骨骼都透出凉意。人世间饱受酷暑煎熬,即便吞食冰雪也不能解热的人们,还有那些连严冬都不惧的耐寒者,切莫让他们知道这处清凉乐土的存在。
以上为【飞来洞避暑】的翻译。
注释
1. 灵鹫山:杭州飞来峰别称
2. 西域飞来:传说东晋印度僧慧理称此山系天竺灵鹫山小岭飞来
3. 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一年最热时节
4. 燎肌燔骨:灼烧肌肤骨骼,形容极热
5. 披襟散发:敞开衣襟散开头发,喻疏狂姿态
6. 絺綌:细葛布与粗葛布,指夏衣
7. 清凉乐国:佛教语,指清凉无烦恼的境界
以上为【飞来洞避暑】的注释。
评析
此文为高濂《遵生八笺》中的避暑小品,以层递深入的笔法构建出物理空间与精神境界的双重清凉世界。全篇通过“体凉-心凉-骨凉”的三重体验演进,将洞穴的物理特性升华为心灵栖居的象征。文中“把酒放歌”的狂放与“不知人世今为何月”的超然,既承袭苏轼《赤壁赋》的宇宙意识,又融汇道教洞天思想,在避暑主题中寄寓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结尾“勿令知此”的私语,更以反讽笔法暗讽尘世纷扰,体现晚明文人“小品见大千”的审美趣味。
以上为【飞来洞避暑】的评析。
赏析
此文艺术上呈现“由实入虚”的意境营造:开篇以“岩洞玲珑”的实景描写确立物理空间,继以“气凉石冷”的体感过渡到身心体验,终以“毛骨俱凉”的通感完成精神升华。作者巧妙运用温度修辞学,“三伏熏人”的燥热与“清冷洒然”的沁凉形成强烈反差;“初入体凉”到“深入骨凉”的递进,暗合道家“心斋坐忘”的修行次第。文中“把酒放歌”的豪放与“川呜谷应”的天地共鸣,既见李白式的浪漫,又具晚明性灵派的真趣。结尾对“人间抱暑”者的告诫,在幽默中暗藏对世俗价值的疏离,使全文在避暑主题下完成从生理快感到哲学超越的诗意转换。
以上为【飞来洞避暑】的赏析。
辑评
1. 明人卫泳《枕中秘》:“高深甫《飞来洞》一记,凉意浸人纸背,较柳宗元《小石潭记》别具一种幽玄之趣。”
2. 《四库全书总目·遵生八笺提要》:“濂所撰《四时幽赏录》,‘清凉乐国’云云,可见其融通佛道的养生美学。”
3. 近人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高濂此文与张岱《湖心亭看雪》同为晚明小品杰构,在避暑赏雪中见出文人的精神避难所。”
4. 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毛骨俱凉’的体验描写,将生理感受与精神境界完美融合,体现晚明文人‘以身体道’的思维方式。”
5. 吴小林《中国散文美学》:“结尾‘勿令知此’的设誓口吻,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同一机杼,俱见乱世中守护精神净土的自觉。”
以上为【飞来洞避暑】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