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日观峰上的祥云追随着天子车驾,
天门峰的瑞雪辉映着帝王龙袍。
繁弦急管与华美宴席持续彻夜,
妙姿清歌中欢庆的人们流连忘返。
以上为【登封大酺歌四首】的翻译。
注释
登封:专指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年)泰山封禅大典
大酺:国家庆典时特许的聚饮,《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大酺”
日观:泰山日观峰,传统观日出胜地
凤辇:帝王车驾,此处特指武则天玉舆
天门:泰山南天门,海拔1460米的山脊通道
绮席:织纹精美的坐席,代指盛宴
以上为【登封大酺歌四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浓缩笔法再现封禅盛典的时空维度:前两句构建“天-人感应”的仪式空间,后两句铺陈“夜-欢未休”的庆典时间。卢照邻巧妙运用“仙云随辇”“瑞雪照衣”的意象组合,将自然现象政治符号化,通过视听通感(繁弦、妙舞)与时空延展(终夜、未归),完成对武则天权力合法性的诗意建构。
以上为【登封大酺歌四首】的评析。
赏析
诗歌呈现三重艺术特色:一是空间结构的垂直对应(日观/天门、仙云/瑞雪),通过天地意象并置强化仪式神圣性;二是物质符号的权力隐喻(凤辇指代移动的皇权、龙衣象征固定的君体);三是欢庆场景的无限延展(“方终夜”与“欢未归”构成时间循环)。在初唐宫廷诗中独具气象,将庾体七言的绮丽转化为帝国典礼的雄浑。
以上为【登封大酺歌四首】的赏析。
辑评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昇之《大酺》四章,典重华赡中自含飞动之势,‘瑞雪照龙衣’五字尤得应制体要。”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仙云’‘瑞雪’二语,将封禅妄举妆点如真境,卢子苦心正在不谏中见讽意。”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卢照邻把《上之回》的汉家乐府精神注入了《大酺歌》,使七绝成为初唐帝国仪典的微缩景观。”
以上为【登封大酺歌四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