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前日前往扬州,品尝新酿美酒与肥美的螃蟹蛤蜊。
秋日从淮阴归来,在温暖沙岸拾取河蚌螺蛳。
不必谈论食材的贫贱与昂贵,只关乎人们对它们的轻视或珍视。
汉代重视二千石俸禄的高官,后世为何却忽视了这个道理。
以上为【前日】的翻译。
注释
1. 扬州去:扬州盛产美食,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
2. 淮阴:今江苏淮安,宋代属楚州,多水产
3. 蚌蛳:河蚌与螺蛳,代指普通水产
4. 鄙夷:轻视与珍视,《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
5. 二千石:汉代郡守俸禄,代指高官,《汉书·百官公卿表》“郡守,秦官,秩二千石”
6. 忽之:忽视这个道理,《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以上为【前日】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北宋诗人梅尧臣借饮食之道讽喻人才选拔的哲理诗。前两联通过扬州酒蟹与淮阴蚌蛳的对比,揭示物产因地域而异的自然现象;后两联转而议论,以食材贵贱喻人才优劣,借汉代重视二千石官员的历史事实,批判当下选拔制度中的偏见。全诗在平淡叙写中暗藏机锋,体现宋诗“以议论为诗”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前日】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结构上采用“兴-比-赋”的复合手法:前二联以饮食起兴,第三联转入比喻,尾联直赋其事。梅尧臣巧妙运用地理意象的对照,“扬州”与“淮阴”既实指两地,又象征繁华与朴野的不同文化空间;“酒熟美蟹蜊”与“沙暖拾蚌蛳”的工整对仗,在表面平铺中暗含价值判断的悬置。尾联用典尤见匠心,将《汉书》的俸禄制度与《论语》的察人智慧熔铸一炉,通过“汉重”与“后世忽”的时空对照,完成对当代人才政策的尖锐批判。这种将日常生活经验提升为政治哲学思考的创作路径,正是宋诗“化俗为雅”的典范实践。
以上为【前日】的赏析。
辑评
1. 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此诗作于庆历四年淮阴之行,可与其《河豚鱼诗》同观,俱见圣俞咏物讽世之旨”
2. 钱钟书《宋诗选注》:“后二联由饮食之道引申至用人之道,与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物常聚于所好’同理”
3. 程千帆《宋诗赏析》:“‘不言尔贫富’句破除物质表象,‘只系其鄙夷’直指价值判断的主观性”
4. 霍松林《宋诗举要》:“结句用诘问语气,较之直陈更显批判力度,此宋人议论诗常见手法”
5.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梅尧臣此诗开创的‘饮食-政治’隐喻模式,为后来苏轼‘江瑶柱’‘荔枝’诸作先声”
6. 张鸣《宋诗史》:“二千石典的运用,体现北宋诗人以史为鉴的普遍思维”
7.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沙暖拾蚌蛳’的白描画面,蕴含对平凡事物审美价值的发现,正是宋调本色”
以上为【前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