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孔子说:“颜回的为人啊,能够主动选择践行中庸之道;一旦获得一点善的道理,便牢牢地铭记在心,永不丢失。
”
以上为【中庸 · 第八章 】的翻译。
注释
1. 《中庸》: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原为《礼记》第三十一篇,南宋朱熹将其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
2. 子思(约前483—前402):名孔伋,孔子之孙,曾受业于曾子,为儒家重要传人,被后世尊为“述圣”。
3. 回:颜回(字子渊),孔子最贤弟子,《论语》中多次被赞“贤哉回也”,以德行著称。
4. 择乎中庸:主动选择并践行中庸之道。“中庸”指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常道,非折中调和,而是道德与行为的最高准则。
5. 得一善:获得一点善的道理或善的行为准则。“一善”非指微小,而是强调哪怕点滴之善亦当珍视。
6. 拳拳:形容恳切、恭敬、紧握不舍的样子。《礼记·中庸》郑玄注:“拳拳,捧持之貌。”
7. 服膺:牢牢记在心中。“服”为放置,“膺”为胸膛,意为将善道置于心胸,时刻不忘。
8. 弗失之:绝不丢失它。强调持守之坚定。
9. 此章属《中庸》“明道”部分,旨在通过颜回事例说明中庸可学而至,并非高不可攀。
10. 朱熹《中庸章句》:“颜子盖真知之,故能择而守之如此,学者宜深味之。”
以上为【中庸 · 第八章 】的注释。
评析
本章出自《中庸》第八章,为子思转述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赞语。全文虽仅一句,却深刻揭示了儒家修养工夫的核心:一是“择乎中庸”,即在纷繁世事中自觉选择中正平和之道;二是“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强调对善的珍视、内化与持守。此章并非诗歌,而是先秦儒家经典语录,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体现了儒家重实践、贵持恒的德性伦理观。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其“不迁怒,不贰过”“一箪食,一瓢饮”的操守,正是“择中庸”“守善道”的典范。
以上为【中庸 · 第八章 】的评析。
赏析
本章虽短,却蕴含儒家修身工夫的完整逻辑链:认知(择)→ 获得(得)→ 内化(服膺)→ 持守(弗失)。颜回之所以被推崇,并非因其天赋异禀,而在于他对“善”的极度珍视与不懈持守。一个“择”字,凸显主体自觉;一个“拳拳”,见其诚敬之心;一个“弗失”,显其恒久之力。这种“得一善而终身守之”的态度,正是儒家“日日新,又日新”修养精神的体现。全章语言质朴,无华丽辞藻,却因情感真挚、道理切实而感人至深。它启示后学:道德修养不在好高骛远,而在对每一寸善念的珍惜与坚守。
以上为【中庸 · 第八章 】的赏析。
辑评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颜子之于中庸,非勉强而行之,乃真知其味而乐之,故能拳拳服膺而不失。”
2. 郑玄《礼记注》:“拳拳,犹言‘惓惓’,恳至之意也。服膺,犹怀藏也。”
3. 程颐《二程遗书》卷十八:“‘得一善则拳拳服膺’,此学者用力处。若不能守,虽多无益。”
4.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颜子之学,只在‘弗失’二字。天下之善,皆自此一念不失中积累而成。”
5.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择乎中庸’者,非中庸在外而择之,乃心知之明,自然契合于中道也。”
以上为【中庸 · 第八章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