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版本一:
孟子说:“有天赐爵位,有社会爵位。仁义忠信,行善且乐此不疲,这是天赐的爵位;公卿大夫,这是社会的爵位。古时的人,修养自己的天赐爵位,然后社会爵位就随之而来。现在的人修养天赐爵位,以此来追逐社会爵位;得到社会爵位以后,就丢掉了天赐爵位,那实在是太糊涂了,最终必然连社会爵位也丧失掉。”
版本二:
孟子说:“有上天赐予的爵位,有人间封赐的爵位。
仁义忠信,乐行善事不感疲倦,这是天爵;公卿大夫,这是人爵。
古代的人修养他们的天爵,人爵自然随之而来。
现在的人修养天爵,是用来求取人爵;一旦得到人爵,便抛弃天爵,那就是糊涂至极了,最终连得到的人爵也必定会丧失。”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六节 】的翻译。
注释
天爵:天然爵位,指道德人格的崇高地位
人爵:社会爵位,指现实中的官职爵禄
公卿大夫:周代爵位制度,公、卿、大夫为贵族等级
要:通“邀”,求取
亡:丧失,既指失人爵更指道德沦丧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六节 】的注释。
评析
本章提出儒家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命题——道德自律与功利追求的关系。孟子将“仁义忠信”等内在品德定义为超越性的“天爵”,将社会地位称为“人爵”,通过古今对比揭示道德功利化的异变。其中“修其天爵以要人爵”的批判,直指将道德工具化的时代弊病,而“终亦必亡”的论断则构建了儒家式的因果律:丧失道德根基者终将失去世俗成就。这种将道德本体化的思想,为后世儒家“内圣外王”理想提供了理论基石。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六节 】的评析。
赏析
本章承前各章,仍论修养“仁义忠信”之重要意义。
孟子认为,人本有“仁”的天性。以“仁”为核心,可以发展出许多优良的品性,所以他有时只说“仁”,有时又说“仁义”,有时说“仁义礼智”,本章又说“仁义忠信”。这些被称为“天爵”,是内在的、精神的,可谓精神贵族。而“人爵”则是偏于物质的、外在的爵位,即社会贵族。孟子认为,如果注重把人人都有的美好的天性发扬光大,就可以做“君子”(大人),可以当尧舜那样的圣人。如果不这样做,这些善良的天性就会湮灭,人就会成为“小人”,爵位也会丧失掉。
“修天爵以要人爵,其心固已惑矣;得人爵而弃天爵,则其惑又甚焉,终必幷其所得之人爵而亡之也。”
本章论证艺术精妙处在于三重递进:首先通过定义确立“天爵”的本体地位,接着以古证今构建理想范式,最后用“得而弃”揭示当代矛盾。全章在“修-从”“要-弃”的动词对比中形成道德张力,尤以“惑之甚者也”的判断句与“终亦必亡”的预言句收束,展现出孟子特有的道德峻切。将“乐善不倦”作为天爵核心,强调道德实践应超越功利计算,这与《尽心篇》“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形成哲学呼应。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六节 】的赏析。
辑评
汉·赵岐《孟子章句》:“天爵以德,人爵以禄,修德而后禄至”
宋·朱熹《孟子集注》:“修天爵以要人爵,其心固已惑矣;得人爵而弃天爵,则其惑愈甚”
清·焦循《孟子正义》:“古之修天爵者,全乎己而已;今之修天爵者,饵乎人而已”
康有为《孟子微》:“天爵者,天然之贵,人人自有之尊”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六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