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美周公而曰「笾豆有践」,恶凡伯而曰「彼疏斯稗」。古之于
饮食也若是重乎?他若《易》称「鼎烹」,《书》称「盐梅」,《乡党》、《内则》琐琐言之。孟子虽贱「
饮食之人」,而又言饥渴未能得
饮食之正。可见凡事须求一是处,都非易言。《中庸》曰:「人莫不
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典论》日:「一世
长者知居处,三世
长者知服食。」古人进离肺,皆有法焉,未尝苟且。「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圣人于一艺之微,其善取于人也
如是。
余雅慕此旨,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颇集众美。有学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仅得二三者,
亦有竟失传者。余都问其方略,集而存之。虽不甚省记,亦载某家某味,以志景行。自觉好学之心,理宜
如是。虽死法不足以限生厨,名手作书,亦多出入,未可专求之于
故纸;然
能率由;
日章,终元大谬,临时
治具,
亦易指名。
或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子能必
天下之口,皆子
之口乎?」曰:「执柯以伐柯,其则不远。吾虽不能强
天下之口与吾同嗜,而姑且推己及物;则食饮虽微,而吾于忠恕之道,则已尽矣。吾何憾哉!」若夫《说郛》所载
饮食之书三十馀种,眉公。笠翁,
亦有陈言。曾亲试之,皆阔于鼻而蜇于口,大半陋儒附会,吾无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