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溪边的白鹭啊,过来,我有话对你说:“溪里的鱼儿已经所剩无几。
主人我怜爱你,你也该体恤那些小鱼,要让万物与我和谐共处,彼此欣然相安。
远处的白沙水滨、青泥小洲上,还有许多虾在跳跃、泥鳅在游舞。
你听我说,尽管飞去那里饱餐一顿,再悠然归来;那时我正好看着你头上那一缕羽毛,在风中轻轻飘动。
”
以上为【鹊桥仙 · 赠鹭鸶】的翻译。
注释
鹊桥仙:词牌名。《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因取以为曲名,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此调有两体。五十六字者始自欧阳永叔,因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取为调名。周美成词名《鹊桥仙令》;《梅苑》词名《忆人人》;韩涧泉词取秦少游词句,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张东泽词有“天风吹送广寒秋”句,名《广寒秋》。元髙拭词注“仙吕调”。以《淮海词》为正体,前后阕各两仄韵,一韵到底,亦有前后阕各四仄韵者,前后阕首两句要求对仗。八十八字者,始自柳屯田,《乐章集》注云:“歇指调”。
听君: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俱作“任君”。
1. 鹊桥仙: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五句、两仄韵。此调多用于抒情或咏事,辛弃疾此作为变格,风格独特。
2.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豪放派代表,亦擅婉约清丽之作。
3. 白鹭:水鸟,常栖息水边,以鱼虾为食,此处被拟人化为可对话的对象。
4. “溪里鱼儿堪数”:溪中鱼已稀少,几乎可以数得清,暗示过度捕食或生态失衡。
5. “主人怜汝汝怜鱼”:主人(词人自称)怜惜你(白鹭),你也应怜惜鱼儿,体现“推己及物”的仁爱思想。
6. “要物我、欣然一处”:希望人与万物和谐共处,彼此愉悦安宁。“物我”指人与自然万物。
7. 白沙远浦:远处水边白色的沙岸。“浦”指水滨。
8. 青泥别渚:另一处青黑色泥泞的小洲。“渚”为水中陆地或小岛。
9. 鳅(qiū):泥鳅,一种淡水小鱼,常与虾共生于浅水泥底。
10. “看头上、风吹一缕”:白鹭头顶有细长饰羽,风吹时飘动如缕,词人以此细节收尾,充满画面感与温情。
以上为【鹊桥仙 · 赠鹭鸶】的注释。
评析
辛弃疾的《鹊桥仙·赠鹭鸶》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咏物词,以拟人化手法与白鹭对话,表面写护鱼劝鹭,实则寄托了词人对自然和谐、生态平衡的深切关怀,以及退隐生活中恬淡自适、仁民爱物的情怀。全词语言清新活泼,语气亲切诙谐,既有田园之乐,又含哲理之思,在稼轩词中属清丽婉约一路,展现了其豪放之外的细腻与幽默。
以上为【鹊桥仙 · 赠鹭鸶】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词以“赠鹭鸶”为题,打破传统咏物词的静态描摹,采用主客问答的戏剧性结构,使白鹭成为可沟通的生命个体。开篇“来吾告汝”四字,语气如邻里闲谈,亲切自然。词人先指出“溪里鱼儿堪数”,并非责备白鹭贪食,而是以主人身份表达忧虑,继而提出“汝怜鱼”的伦理诉求,将儒家“仁民爱物”思想巧妙融入日常观察。下片转而为白鹭指明替代食物来源——“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尚有“虾跳鳅舞”,既解决生存所需,又保全溪鱼生态,体现务实与慈悲并重的智慧。结尾“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更显温情脉脉:词人不仅不驱赶白鹭,反而期待它饱食归来,静静欣赏其风中羽饰,流露出对自然生灵的尊重与审美观照。全词无一句说理,却于诙谐对话中传递出深刻的生态意识与天人合一的理想,是辛弃疾晚年退居带湖、瓢泉时期心境澄明、与物为春的生动写照。
以上为【鹊桥仙 · 赠鹭鸶】的赏析。
辑评
1. 《稼轩长短句》卷九收录此词,题为《鹊桥仙·赠鹭鸶》,作于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约1182–1192年)。
2.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稼轩词豪雄中有妩媚,如此词赠鹭鸶者,非胸次洒落、与物同春者不能道。”
3. 近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此词设为与白鹭语,寓仁爱于谐趣,见稼轩闲适生活之一斑。”
4.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辛公虽以气节功业著,然其小词清丽处,不下晏、欧。”
5. 现代学者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辛弃疾不仅能写英雄悲慨,也能写如此温柔细腻的生态关怀,其心量之广,古今罕见。”
以上为【鹊桥仙 · 赠鹭鸶】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