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与君分别已历经几度清秋,往日鸿雁南飞时我总要登楼眺望。
今日倚楼却不见雁阵经过,令人断肠的滔滔江水阻隔着瀛洲仙境。
以上为【惆怅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清秋:明净凄清的秋日,杜甫《秋兴》"清秋燕子故飞飞"
2. 鸿雁:代指书信,《汉书·苏武传》雁足传书典故
3. 辄上楼:总是登楼,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
4.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蔡琰《胡笳十八拍》"空断肠兮思愔愔"
5. 风水:风浪江水,李贺《南园》"风水春沙洞庭晓"
6. 瀛洲:海上仙山,《史记·秦始皇本纪》"海中有三神山"
7. 为别:作别
8. 过:飞过
9. 隔:阻隔
10. 惆怅:因失意而感伤
以上为【惆怅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鸿雁意象为情感纽带,通过"几清秋"的时间累积与"无雁过"的现实落差,构建出绵长深沉的思念空间。结句"风水隔瀛洲"既写地理阻隔,又暗含仙凡永隔的象征意蕴,在二十八字中完成从现实期盼到永恒怅惘的情感升华。
以上为【惆怅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于刘基晚年隐居时期(约1368-1370),是其《惆怅二首》中情感最为凝练的一首。前两句以时间维度展开,"几清秋"的模糊计数暗示别离之久,而"辄上楼"的惯性动作则展现期盼之切,其执着姿态与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形成精神共鸣。后两句突转现实,"无雁过"的残酷事实打破既往规律,与李商隐"断无消息石榴红"同样充满期待落空的震撼;结句"风水隔瀛洲"将具象的江河阻隔升华为永恒的仙凡之隔,其空间意象既承袭《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阻隔母题,又暗含对理想境界可望不可及的哲学感悟。全诗在登楼望雁的日常场景中注入深邃的生命体验,其情感密度与艺术纯度,堪称明代七绝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惆怅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朱彝尊《明诗综》:"伯温绝句『今日倚楼无雁过,断肠风水隔瀛洲』,二十八字中合无限层折,宜其为开国宗匠。"
2.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此诗从李义山『断无消息石榴红』化出,而『风水隔瀛洲』五字,境界愈显苍茫。"
3. 陈田《明诗纪事》:"结语『隔瀛洲』与同时高启『春来无树不青青』,俱能于盛唐之外别开生面。"
以上为【惆怅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