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来书云:“上蔡尝问天下何思何虑。
伊川云:‘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
’在学者功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须识得‘何思何虑’底气象,一并看为是。

吴、曾两生至,备道道通恳切为道之意,殊慰相念。
若道通,真可谓笃信好学者矣。
忧病中会,不能与两生细论,然两生亦自有志向,肯用功者,每见辄觉有进,在区区诚不能无负于两生之远来,在两生则亦庶几无负其远来之意矣。

来书云:“杨、墨之为仁义,乡愿之乱忠信,尧、舜、子之之禅让,汤、武、楚项之放伐,周公、莽、操之摄辅,谩无印证,又焉适从?且于古今事变,礼乐名物,未尝考识,使国家欲兴明堂,建辟雍,制历律,草封禅,又将何所致其用乎?故《论语》曰‘生而知之’者,义理耳。
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行事之实,此则可谓定论矣。


所喻杨、墨、乡愿、尧、舜、子之、汤、武、楚项、周公、莽、操之辨,与前舜、武之论,大略可以类推。

来书云:“谓《大学》‘格物’之说,专求本心,犹可牵合。
至于《六经》《四书》所载‘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是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资于论说之间者,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


“格物”之义,前已详悉, “牵合”之疑,想已不俟复解矣。

来书云:“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所谓‘良知良能,愚夫愚妇可与及者’。
至于节目时变之详,毫厘千里之缪,必待学而后知。
今语孝于温?定省,孰不知之?至于舜之不告而娶,武之不葬而兴师,养志、养口,小杖、大杖,割股、庐墓等事,处常处变,过与不及之间,必须讨论是非,以为制事之本,然后心体无蔽,临事无失。

来书云:“谓致知之功,将如何为温凊、如何为奉养,即是‘诚意’,非别有所谓‘格物’,此亦恐非。


此乃吾子自以己意揣度鄙见而为是说,非鄙人之所以告吾子者矣。
若果如吾子之言,宁复有可通乎?盖鄙人之见,则谓意欲温凊、意欲奉养者,所谓“意”也,而未可谓之“诚意”,必实行其温凊奉养之意,务求自慊而无自欺,然后谓之“诚意”。

来书云:“教人以致知、明德,而戒其即物穷理,诚使昏暗之士,深居端坐,不闻教告,遂能至于知致而德明乎?纵令静而有觉,稍悟本性,则亦定慧无用之见,果能知古今、达事变,而致用于天下国家之实否乎?其曰:‘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格物如格君心之非之格’。
语虽超悟,独得不踵陈见,抑恐于道未相吻合?”


区区论致知格物,正所以穷理,未尝戒人穷理,使之深居端坐而一无所事也。
若谓即物穷理,如前所云务外而遗内者,则有所不可耳。

来书云:“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昏;非学、问、思、辨以明天下之理,则善恶之机、真妄之辨,不能自觉,任情恣意,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


此段大略似是而非。
盖承沿旧说之弊,不可以不辨也。

来书云:“闻语学者,乃谓‘即物穷理’之说亦是玩物丧志,又取其‘厌繁就约’‘涵养本原’数说标示学者,指为晚年定论,此亦恐非。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为二矣。

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
然‘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


“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此语然矣。

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
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暗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
然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
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来书云:“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傅,影响谬误,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定慧顿悟之机,无怪闻者见疑。

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
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又未尝讲突其详,遂以见疑,亦无足怪。

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
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针砭膏肓,诚大惠也!”


吾子洞见时弊如此矣,亦将同以救之乎?然则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尽,复何言哉!复何言哉!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德洪曰:昔南元善刻《传习录》于越,凡二册。
下册摘录先师手书,凡八篇。
其答徐成之二书,吾师自谓“天下是朱非陆,论定既久,一旦反之为难”。

来书云:“夫子昨以良知为照心。
窃谓良知,心之本体也,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惧之心也,犹思也。
而遂以戒慎恐惧为良知,何欤?”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昏昏天欲雪,围炉坐南荣。


开卷读遗编,痛极不成声。


况此衰病身,泪多眼不明。

新筑山庵瞰惠泉,双图留镇似当年。


竹炉虽坏僧房在,落日听松漫惘然。

一卷流传缘亦奇,旧观休惜复来迟。


潮鸡唤起潜郎梦,来读先皇御制诗。

珍重璇题已百年,匆匆过眼几云烟。


重教八部天龙护,不使人间劫火然。

九龙遗迹展灯前,老笔纷披水墨鲜。


还似江南旧风景,半江斜日钓鱼船。

挥尽金壶墨几丸,调冰弄雪不知寒。


广平铁石心肠在,更倩先生为写看。

洒洒春痕满笔端,罗浮梦断客衣寒。


卷中诗句都清绝,合与梅花一例看。

万里归槎客写梅,海云浓处墨花开。


年来羹鼎因和误,孤负春风说占魁。

载酒名园取次过,江城无奈落花何!


天涯幸有生春手,写出南枝雪意多。

奎章阁下掌丝纶,清浅蓬莱又几春。


三十六宫秋寂寂,金盘露冷泣仙人。

烟雨里,脉脉只悲秋。
风片薄,酒波柔。
绿杨不是灵和树,白头重上采菱舟。

不识秋来镜里,个中时见啼妆。
碧波清露殢红香。
莲心羞结,多半是空房。

病枕不知寒日午,起来愁雪弥漫。
玉红笺纸腻双鸾。
恹恹半息,强写个平安。

寂寞汀洲春欲暮,数声杜宇帆收。
夕阳斜系小孤舟。
绿沉嘶马路,红点榜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