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香火一炉灯一盏,白头夜礼佛名经。


何年饮著声闻酒,直到如今醉未醒。

游山如读书,深浅皆可乐。


道边小精舍,亦自一丘壑。


凄凉四十年,始复重著脚。

老宿禅房里,深居罢送迎。


炉红豆萁火,糁白芋魁羹。


毳衲年年补,纱灯夜夜明。

岁计江边二顷田,不能多应世间缘。


闭门密竹荒松里,杯粥炉香六十年。

秋蔬旧采决明花,三嗅馨香每叹嗟。


西寺衲僧并食叶,因君说与故人家。

东坡自作苍苍石,留取长松待伯时。


只有两人嫌未足,更收前世杜陵诗。

童子为僧今白首,暗锄心地种闲情。


时将旧衲添新线,披坐披行过一生。

一白受春知。
独爱老来,疏瘦偏宜。
古月黄昏,许松竹相依。

山深无外事,日夕爱潺湲。


趺坐树间石,力耕溪上田。


解言南国事,能咏碧云篇。

独住无人处,松龛岳色侵。


僧中九十腊,云外一生心。


白发垂不剃,青眸笑转深。

赤棕榈笠眉毫垂,拄楖栗杖行迟迟。


时人祗施盂中饭,心似白莲那得知。

山童貌顽名乞乞,放火烧畬采崖蜜。


担头何物带山香,一箩白蕈一箩栗。

衲衣线粗心似月,自把短锄锄榾柮。


青石溪边踏叶行,数片云随两眉雪。

精舍沿街似离城,一炉柏子送经声。


闲因累少身俱懒,老觉心空死亦轻。


蕉叶大宜秋雨净,竹梢底爱晚云横。

老抱清斋太瘦生,雪眉霜鬓使人惊。


游僧久住同衣食,畜鹤长随识性情。

临昏细雨如撒沙,城中官府已散衙。


空林古寺叶满地,墙角仅见山茶花。


系舟未稳促沽酒,布帘尚曳河西家。

自有家山供衲线,不离溪曲取庵茅。


旧曾闻说林中鸟,定后长来顶上巢。

枯貌自同霜里木,馀生唯指佛前灯。


少时写得坐禅影,今见问人何处僧。

山僧业静者,翛然无世氛。

朝疏淇澳雨,暮浣潇湘云。

老可湖州笔,为竹写清芬。

参尽丛林踏尽山,未容轻叩净名关。


霜寒路滑知应否,收取三条坐具还。

有社何须种白莲,浇花插柳但随缘。


从他佛骨原无表,那许残花乞大颠。

老僧能琴复能画,八十四龄何潇洒。


扇头贻我潇湘景,仿佛闻有飞泉泻。


乞师即来一鼓琴,移将万壑寒松林。

春冈冈下古花宫,兰草房房种几丛。


老衲亦餐云母否,何妨七十貌如童。

白首栖禅者,尝谈灞浐游。


能令过江客,偏起失乡愁。


室倚桃花崦,门临杜若洲。

寺前萝径尽荒苔,懒向人间再渡杯。


阶下双松今百尺,青青曾是少年栽。

庭前柏树手摩挲,世寿宁如释腊多。


何物与师相伴住,楞伽山色石湖波。

寂寂复寂寂,门前苔藓积。


巾钵定何之,禅房封屈膝。


蛛丝网窗户,蜗涎篆墙壁。

笑向来人话古时,绳床竹杖自扶持。


秋深头冷不能剃,白黑苍然发到眉。

不愿百二如赵州,八十行脚心未休。
不愿千岁如宝掌,沧桑阅尽增惆怅。


但须一念到万年,何用三登还九上。

僧老门高谁占先,相闻趺坐五千年。


弥勒下生犹不起,蒲团铁铸也应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