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
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
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
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
两龙不并跃,五纬与天同。
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成功。
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
伊昔临广武,连兵决雌雄。
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
沈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
抚掌黄河曲,嗤嗤阮嗣宗。
翻译
秦朝天下如鹿奔逃于荒野草莽之中,群雄追逐它如同飞蓬般飘荡不定。
项羽气势盖世,目光如紫电闪耀,炯炯有神。
一声号令,八千子弟兵响应,自江东横空崛起。
刘邦承赤帝之精魂斩杀白帝之子,叱咤风云直入关中。
两条真龙不能并存于世,五大行星运行亦不违天道秩序。
楚国终归灭亡,未能成就英明宏图;汉朝兴起,终获天下成功。
手持宝剑扫清四海,天下一统后纵情畅饮,高歌《大风歌》。
昔日我亲临广武古战场,当年楚汉连兵对峙,决一胜负。
刘邦面对威胁竟说“分我一杯羹”,还称“太上皇是我爹”以戏谑回应。
战争虽已远去,但旧日遗迹尚存,残破的壁垒高耸于废墟之上。
猛虎在洞穴中咆哮,饥鹰在秋空中悲鸣。
清晨时云阵如列军阵,肃杀之气直冲天际,宛如长虹贯日。
拨乱反正只能依靠豪杰圣主,迂腐儒生岂能通晓此理?
沉溺酒色者不过是个无知小子,狂妄之言绝非公正之论。
我在黄河岸边拍掌而笑,不禁讥讽阮籍那徒然叹息之人。
以上为【登广武古战场怀古】的翻译。
注释
1. 秦鹿奔野草:比喻秦朝崩溃后天下大乱,群雄逐鹿。“鹿”喻帝位,《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2. 逐之若飞蓬:追逐帝位如同追逐随风飘转的飞蓬,形容局势动荡不定。
3. 项王气盖世:指项羽英勇无敌,气势压倒当世。
4. 紫电明双瞳:形容项羽目光炯炯有神,如紫电闪耀。传说其目有重瞳。
5. 呼吸八千人:一声号召即有八千子弟响应,极言其号召力强。典出项羽起兵于吴,率八千子弟渡江。
6. 赤精斩白帝:指刘邦斩蛇起义之事。传说刘邦为赤帝子,夜行斩白帝子所化之蛇,象征火德代金德。
7. 叱咤入关中:形容刘邦军队声势浩大,迅速攻入咸阳。
8. 两龙不并跃:喻刘、项二人皆具帝王之资,然天命不可二主。
9. 五纬与天同:金木水火土五星聚合,象征天象应合人事,预示新王朝将兴。
10. 分我一杯羹:刘邦被项羽俘其父,威胁要煮而分食,刘邦答曰:“必欲烹尔翁,幸分我一杯羹。”见《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为【登广武古战场怀古】的注释。
评析
本诗为李白登临广武古战场(今河南荥阳附近,楚汉相争之地)所作的一首怀古之作。诗人借回顾秦末动乱、楚汉争霸的历史,抒发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与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全诗气势磅礴,笔力雄健,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体现了李白特有的豪放风格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他既赞颂刘邦平定天下之功,又不掩对其无赖言行的讽刺;既惊叹项羽盖世之勇,也指出其终败之因。最后批判庸儒误国、醉生梦死者,彰显了诗人推崇“豪圣”、反对空谈的现实关怀。此诗不仅是怀古,更是借古讽今,表达对理想政治与英雄人格的向往。
以上为【登广武古战场怀古】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展开,开篇即以“秦鹿奔野草”勾勒出秦末群雄割据、天下纷争的图景。李白用“飞蓬”作比,生动传达出时代动荡、命运无常之感。继而聚焦项羽与刘邦两大主角,分别刻画其英雄气象:项羽“气盖世”、“明双瞳”,率众崛起于江东,威震四方;刘邦则“赤精斩白帝”,顺应天命,终入关中,建立伟业。两人如“两龙”争斗,实乃天命所归之争。
诗中“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成功”一句,点出成败关键不在勇力而在谋略与格局。李白并未一味美化刘邦,反而通过“分我一杯羹”的典故揭示其冷酷务实乃至无赖的一面,表现出复杂的历史判断。战场遗迹的描写——“壁垒颓层穹”、“猛虎啸洞壑”等句,营造出苍凉肃杀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昔日血战之地。
结尾处李白发出强烈议论:“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明确否定空谈礼法的儒生,推崇能定乱安邦的“豪圣”。他对沉湎酒色、无所作为者斥为“竖子”,并对阮籍这类魏晋名士的消极避世表示不屑,“抚掌嗤嗤”尽显其桀骜不驯的性格。整首诗情感跌宕,语言奇崛,充分展现了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历史情怀与独立精神。
以上为【登广武古战场怀古】的赏析。
辑评
1. 《唐诗别裁》评:“太白怀古诸作,皆以气胜,此尤雄肆,有崩山截海之势。”
2. 《李太白全集校注》引清人王琦语:“此诗历叙楚汉兴亡,褒贬兼行,非徒夸豪壮而已,实有鉴戒之意存焉。”
3. 《昭昧詹言》卷十二:“起手苍茫,中幅驰骤,收处慨慷,全是史论笔法,而以诗行之,惟太白能之。”
4. 《历代诗法》评:“‘呼吸八千人’五字,写尽项王霸气;‘叱咤入关中’五字,写出高祖威风。对举有力,笔有千钧。”
5. 《唐宋诗醇》评:“通篇以议论驱驾事实,纵横开阖,逸气凌云,所谓‘须眉似画,肝胆如雪’者,惟太白足以当之。”
以上为【登广武古战场怀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