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而归隐,梁鸿也曾避世隐居于会稽。
我翻阅《高士传》寻找先贤事迹,您的高风亮节与古人比肩。
您如高士隐卧于云雾缭绕的丹壑,皇帝诏书却随着紫泥封印降临。
不知您是否会像东汉的杨伯起,终究应召前往关西之地任职。
以上为【口号赠征君鸿】的翻译。
注释
1. 口号:即兴口占之诗
2. 征君:被朝廷征聘的隐士
3. 陶令:陶渊明,曾任彭泽令八十余日即辞官
4. 梁鸿:东汉隐士,曾隐居于会稽山
5. 高士传:皇甫谧所著记载上古至魏晋隐士的传记
6. 云卧:喻隐居于云雾缭绕的深山
7. 丹壑:被霞光映红的山谷,指仙境
8. 天书:皇帝诏书
9. 紫泥:古代诏书用紫泥封缄
10. 杨伯起:东汉杨震,年五十始应征出仕,官至太尉
11. 关西:函谷关以西,杨震被称为“关西孔子”
以上为【口号赠征君鸿】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李白赠予隐士杨征君(名鸿)的即兴口占之作。诗人通过串联陶渊明、梁鸿、杨震三位历史人物的隐逸与出仕典故,既赞颂了杨鸿的高洁品格,又对其面临征召时的人生抉择提出委婉探询。全诗以古喻今,在工整对仗中暗藏仕隐矛盾,折射出盛唐士人“隐以待仕”的典型心态。尾联以问句收束,既保持了对受赠者的尊重,又留下意味深长的想象空间。
以上为【口号赠征君鸿】的评析。
赏析
此诗在结构上采用双线并置手法:前两联以陶渊明、梁鸿的隐逸典故构建起高士的人格范式,后两联通过“云卧”与“天书”的意象对举,揭示隐逸理想与庙堂召唤之间的张力。颈联“云卧留丹壑,天书降紫泥”尤见匠心,“留”字暗含对山林生活的眷恋,“降”字凸显皇权征召的不可抗拒。尾联借杨震典故作转,既呼应“征君”题旨,又以“不知”“早晚”等不确定语词,巧妙道出对友人仕隐抉择的关切。全诗在五律的严谨格律中流动着李白特有的飘逸气韵,用典密而不涩,情感张力贯穿始终。
以上为【口号赠征君鸿】的赏析。
辑评
1. 明人朱谏《李诗选注》:“此美征君之高风,而拟其必当见征也。”
2. 清人王琦《李太白全集注》:“诗中‘杨伯起’盖以比征君之姓。”
3. 近人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观‘天书降紫泥’句,知杨鸿此时已有征召之命。”
4. 复旦大学《李白诗选》:“通过历史人物的比较,既赞扬杨鸿的高洁,又对他应召寄予期望。”
5. 郁贤皓《李白选集》:“此诗用典贴切,对仗工整,在李白赠答诗中别具一格。”
以上为【口号赠征君鸿】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