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木落烟深江上村,暮秋萧瑟不堪论。


雁如着意频惊枕,月似知愁故入门。


营道数峰新石友,广陵一曲古桐孙。

列屋蛾眉不足夸,可斋别自是生涯。


闲将西蜀团窠锦,自背南唐落墨花。

屯云失南山,三日吹细雨。


岁月不贷人,蛙声遽如许。


一年复一年,老至不可御。

败席凝尘懒拂除,况能作意去庭芜。


读书眼力衰难强,对酒心情薄欲无。


野寺钟鱼思下担,山邮鞍驮忆登途。

残年冉冉返丘园,败屋萧萧长子孙。


久悔文辞妨大学,偶因忧患得玄门。


扶持后死知天幸,容养无能荷国恩。

风号万物作涛声,云截千峰似几平。

多病支离仍老境,暮秋萧瑟更山城。

燕觞久罢尘痕积,庭讼全稀藓晕生。

少时学问苦匆匆,弦诵光阴转手空。


圣域渊源虽自力,故交零落与谁同。


荒村莫恨身垂老,后世元知论自公。

倒掩衡门手自关,老身著在乱书间。


有诗尚作清宵祟,无事能妨白日闲。


薄暮上楼聊试步,经旬止酒自酡颜。

八十颓龄安所归,萧然终日掩柴扉。


清心始信幽栖乐,穷理方知俗学非。


山果满筐猿食足,石泉通笕药苗肥。

左右琴樽静不哗,放翁新作老生涯。


焚香细读斜川集,候火亲烹顾渚茶。


书为半酣差近古,诗虽苦思未名家。

高居终日掩斋扉,幽事常多俗事稀。


露重丛篁时自泻,风高脱叶有先飞。


秋衣渐制闻砧杵,社肉初分谢蕨薇。

东园二亩地,重重作藩篱。


我岂妇女哉,避客门不窥。


要当尽彻去,来往无它歧。

我老苦寂寥,谁与娱晨暮。


狸奴共茵席,鹿麑随杖屦。


岁薄食无馀,恨使鸟雀去。

诘朝澹无营,百事付童子。


拂我架上书,注我砚中水。


觅睡不复成,取衣乃徐起。

夙兴人尚默,众鸟相语言。


小语岂不可,何至尔啾喧。


吾独拥燎炉,宿火有馀温。

一帚常在傍,有暇即扫地。


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


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

读书虽所乐,置之固亦佳。


烧香袖手坐,自足纾幽怀。


我生本从人,岂愿终不谐。

西窗日过中,饥坐生眼花。


援笔课小诗,墨燥字倾斜。


须臾忽满纸,翩翩若风鸦。

书生每苦饥,得饭已可贺。


黄齑三百瓮,自是天所破。


有时尚不继,得米无暇簸。

湖水日益长,柳色日益深。


好鸟西山来,飞鸣过前林。


年华挽不留,陈迹旷难寻。

闲居寂无客,柴门昼常关。


孤舟小于叶,放浪烟水间。


树暗杨梅村,露下白莲湾。

荷锄草堂东,艺花二百株。


春风一朝来,白白兼朱朱。


南列红薇屏,北界绿芋区。

扁舟东下峡,日月去若飞。


当时笔砚旧,久已晨星稀。


俊逸如伯浑,简诣如知几。

去国己酉冬,忽见十颁历。


衰残口两齿,困阨家四壁。


时看溪云生,饱听檐雨滴。

琅琅诵诗书,尚记两髦髧。


谁料七十年,沉滞终坎窞。


炊突映茅庐,日暮烟惨惨。

馀龄垂八十,虽惫犹强饭。


正如老病马,风沙时一喷。


玉关眇何许,道里何啻万。

昔我自蜀归,耆旧已凋丧。


后来二三公,尚慰天下望。


千里一纸书,殷勤问亡恙。

公议在天下,如人有元气。


平居失护养,一旦可胜讳。


神丹卒难求,百疾起如猬。

士生学六经,是为圣人徒。


处当师颜原,出当致唐虞。


斯文阵堂堂,临敌独援枹。

荒山为城溪作壕,风鼓巨木声翻涛。


鸱枭乘屋弹不去,狐狸欺人怒竖毛。


雨来红鹤更可恶,争巢一似婴儿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