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
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疲,百遍无斁,自非作者曰圣,其孰能与于此乎?
昔圣人之述作也,上自《尧典》,下终获麟,是为属词比事之言,疏通知远之旨。
子夏曰:“《书》之论事也,昭昭若日月之代明。
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疲,百遍无斁,自非作者曰圣,其孰能与于此乎?
昔圣人之述作也,上自《尧典》,下终获麟,是为属词比事之言,疏通知远之旨。
子夏曰:“《书》之论事也,昭昭若日月之代明。
夫人枢机之发,亹亹不穷,必有徐音足句,为其始末。
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
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
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
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
盖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则知饰词专对,古之所重也。
夫上古之世,人惟朴略,言语难晓,训释方通。
是以寻理则事简而意深,考文则词艰而义释,若《尚书》载伊尹之训,皋陶之谟,《洛诰》、《牧誓》、《泰誓》是也。
夫上古之世,人惟朴略,言语难晓,训释方通。
是以寻理则事简而意深,考文则词艰而义释,若《尚书》载伊尹之训,皋陶之谟,《洛诰》、《牧誓》、《泰誓》是也。
昔《五经》、诸子,广书人物,虽氏族可验,而邑里难详。
逮于太史公,始革兹体,凡有列传,先述本居。
至于国有驰张,乡有并省,随时而载,用明审实。
逮于太史公,始革兹体,凡有列传,先述本居。
至于国有驰张,乡有并省,随时而载,用明审实。
盖闻三王各异礼,五帝不同乐,故《传》称因俗,《易》贵随时。
况史书者,记事之言耳。
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此所谓胶柱而调瑟,刻船而求剑也。
况史书者,记事之言耳。
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此所谓胶柱而调瑟,刻船而求剑也。
昔《诗》、《书》既成,而毛、孔立《传》。
《传》之时义,以训诂为主,亦犹《春秋》之传,配经而行也。
降及中古,始名传曰注。
《传》之时义,以训诂为主,亦犹《春秋》之传,配经而行也。
降及中古,始名传曰注。
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国风,以察兴亡。
是知文之为用,远矣大矣。
若乃宣、僖善政,其美载于周诗;怀、襄不道,其恶存乎楚赋。
是知文之为用,远矣大矣。
若乃宣、僖善政,其美载于周诗;怀、襄不道,其恶存乎楚赋。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
”是知史文有阙,其来尚矣。
自非博雅君子,何以补其遗逸者哉?盖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
”是知史文有阙,其来尚矣。
自非博雅君子,何以补其遗逸者哉?盖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
孔子曰:“唯名不可以假人。
”又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必也正名乎!”
是知名之折中,君子所急。
况复列之篇籍,传之不朽者邪!昔夫子修《春秋》,吴、楚称王,而仍旧曰子。
”又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必也正名乎!”
是知名之折中,君子所急。
况复列之篇籍,传之不朽者邪!昔夫子修《春秋》,吴、楚称王,而仍旧曰子。
昔《尚书》记言,《春秋》记事,以日月为远近,年世为前后,用使阅之者,雁行鱼贯,皎然可寻。
至马迁始错综成篇,区分类聚。
班固踵武,仍加祖述。
至马迁始错综成篇,区分类聚。
班固踵武,仍加祖述。
夫书之立约,其来尚矣。
如尼父之定《虞书》也,以舜为始,而云“粤若稽古帝尧”;丘明之传鲁史也,以隐为先,而云“惠公元妃孟子”。
此皆正其疆里,开其首端。
如尼父之定《虞书》也,以舜为始,而云“粤若稽古帝尧”;丘明之传鲁史也,以隐为先,而云“惠公元妃孟子”。
此皆正其疆里,开其首端。
上古之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其次有《春秋》、《尚书》、梼杌、志、乘。
自汉已下,其流渐繁,大抵史名多以书、记、纪、略为主。
后生祖述,各从所好,沿革相因,循环递习。
自汉已下,其流渐繁,大抵史名多以书、记、纪、略为主。
后生祖述,各从所好,沿革相因,循环递习。
孔安国有云:《序》者,所以叙作者之意也。
窃以《书》列典谟,《诗》含比兴,若不先叙其意,难以曲得其情。
故每篇有序,敷畅厥义。
窃以《书》列典谟,《诗》含比兴,若不先叙其意,难以曲得其情。
故每篇有序,敷畅厥义。
《春秋左氏传》每有发论,假君子以称之。
二《传》云公羊子、穀梁子,《史记》云太史公。
既而班固曰赞,荀悦曰论,《东观》曰序,谢承曰诠,陈寿曰评,王隐曰议,何法盛曰述,常璩曰撰,刘昺曰奏,袁宏、裴子野自显姓名,皇甫谧、葛洪列其所号。
二《传》云公羊子、穀梁子,《史记》云太史公。
既而班固曰赞,荀悦曰论,《东观》曰序,谢承曰诠,陈寿曰评,王隐曰议,何法盛曰述,常璩曰撰,刘昺曰奏,袁宏、裴子野自显姓名,皇甫谧、葛洪列其所号。
夫刑法、礼乐、风土、山川,求诸文籍,出于《三礼》。
及班、马著史,别裁书志。
考其所记,多效《礼经》。
及班、马著史,别裁书志。
考其所记,多效《礼经》。
盖谱之建名,起于周代,表之所作,因谱象形。
故桓君山有云:“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
”此其证欤?
夫以表为文,用述时事,施彼谱牒,容或可取,载诸史传,未见其宜。
故桓君山有云:“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
”此其证欤?
夫以表为文,用述时事,施彼谱牒,容或可取,载诸史传,未见其宜。
夫纪传之兴,肇于《史》、《汉》。
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
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
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
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犹《春秋》之经;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
自有王者,便置诸侯,列以五等,疏为万国。
当周之东迁,王室大坏,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迄乎秦世,分为七雄。
当周之东迁,王室大坏,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迄乎秦世,分为七雄。
昔汲冢竹书是曰《纪年》,《吕氏春秋》肇立纪号。
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
考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及司马迁之著《史记》也,又列天子行事,以本纪名篇。
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
考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及司马迁之著《史记》也,又列天子行事,以本纪名篇。
古者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左右二史,分尸其职。
盖桓、文作霸,纠合同盟,春秋之时,事之大者也,而《尚书》缺纪。
秦师败绩,缪公诫誓,《尚书》之中,言之大者也,而《春秋》靡录。
盖桓、文作霸,纠合同盟,春秋之时,事之大者也,而《尚书》缺纪。
秦师败绩,缪公诫誓,《尚书》之中,言之大者也,而《春秋》靡录。
三、五之代,书有典、坟,悠哉邈矣,不可得详。
自唐、虞以下迄于周,是为《古文尚书》。
然世犹淳质,文从简略,求诸备体,固已阙如。
自唐、虞以下迄于周,是为《古文尚书》。
然世犹淳质,文从简略,求诸备体,固已阙如。
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言之备矣。
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
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
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
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
长安二年,余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
会转中书舍人,暂停史任,俄兼领其职。
今上即位,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兼修史皆如故。
会转中书舍人,暂停史任,俄兼领其职。
今上即位,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兼修史皆如故。
妙算申帷幄,神谋出庙廷。
两阶文物备,七德武功成。
校猎长杨苑,屯军细柳营。
两阶文物备,七德武功成。
校猎长杨苑,屯军细柳营。
汉王有天下,欻起布衣中。
奋飞出草泽,啸咤驭群雄。
淮阴既附凤,黥彭亦攀龙。
奋飞出草泽,啸咤驭群雄。
淮阴既附凤,黥彭亦攀龙。
朝谒冯夷祠,夕投孟津渚。
风长川淼漫,河阔舟容与。
回首望归途,连山暧相拒。
风长川淼漫,河阔舟容与。
回首望归途,连山暧相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