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化城若化出,金榜天宫开。


疑是海上云,飞空结楼台。


升公湖上秀,粲然有辩才。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


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


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

春山撩乱水纵横,篱落荒畦草自生。


独往独来山下路,笋舆看得绿阴成。

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


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

一溪秋水一横桥,近路人家却作遥。


柳绕溪桥荷绕屋,何须更着酒旗招。

忽从平地上高城,乃是圩塘堤上行。


厚赛柳神销底物,长腰云子阔腰菱。

山寺从来十九秋,旧僧零落老比丘。


帘松尽长青冥干,瀑水犹悬翠壁流。


人住层崖嫌洞浅,鸟鸣春涧觉山幽。

爱山日日望山晴,忽到山中眼自明。


鸟道渐非前度险,龙潭更比旧时清。


会心人远空遗洞,识面僧来不记名。

云端鼓角落星斗,松顶袈裟散雨花。


一百六峰开碧汉,八十四梯踏紫霞。


山空仙骨葬金椁,春暖石芝抽玉芽。

云里轩窗半上钩,望中千里见江流。


高林日出三更晓,幽谷风多六月秋。


仙骨自怜何日化,尘缘翻觉此生浮。

化城高住万山深,楼阁凭空上界侵。


天外清秋度明月,人间微雨结浮阴。


钵龙降处云生座,岩虎归时风满林。

突兀开穹阁,氤氲散晓钟。


饭遗黄稻粒,花发五钗松。


金骨藏灵塔,神光照远峰。

僧屋烟霏外,山深绝世哗。


茶分龙井水,饭带石田砂。


香细云岚杂,窗高峰影遮。

化城天上寺,石磴八星躔。


云外开丹井,峰头耕石田。


月明猿听偈,风静鹤参禅。

公暇频陪尘外游,朝天仍得送行舟。


轩车更共入山脚,旌旆且从留渡头。


精舍泉声清㶁㶁,高林云色淡悠悠。

山势抱烟光,重门突兀傍。


连檐金像阁,半壁石龛廊。


碧树丛高顶,清池占下方。

方引主人辖,转为山寺嬉。


门深当水尽,路曲入松移。


破铎摇檐鸽,寒萍蔽沼龟。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神清已觉三清近,目断仍劳万象牵。


渭水远含秋草渡,汉陵高枕夕阳天。


半岩云粉千竿竹,满寺风雷百尺泉。

寺古仍临水,灯明更泛卮。


共怀临海作,重对白头时。


往事浮云变,生平皎日知。

此君劲节保平安,坏衲幽居寄懒残。


一榻清风敷具坐,四窗凉雨卷帘看。


梵馀瑟瑟笙箫答,定起沈沈翡翠寒。

柳阴花气弄晴丝,村北村南总见之。


人意不惊春动荡,小来山寺一篇诗。

一径埋云草树荒,石麟苍藓卧田桑。


汉家陵阙今何在,洛水嵩山满夕阳。

冒险寻幽兴亦奇,空林萧飒冻云垂。


草中虎阱深难觉,山下龙池远莫窥。


万里乾坤容着眼,一川风月解供诗。

策马西来问路频,出城东望正怀人。


先声喜逐前呵至,负约几成左顾嗔。


孤堠影迟寒度日,断溪冰合远迷津。

晓出都门得好怀,暖沙晴日净风霾。


高墩远耸如孤塔,废堞中分似断涯。


新命又陪词客后,旧题曾与故人偕。

市桥烟火路东西,咫尺门墙望不迷。


归计从容堪作例,别怀匆卒更留题。


还家共有平安慰,行李惟多卷册携。

城观巍巍入望深,五云长绕阆山岑。


尘踪暂隔仙凡境,末吏叨陪翰墨林。


池上衣冠应候我,道旁车马亦关心。

金银楼阁倚晴空,几日新城此梵宫。


同拂衣尘聊驻马,拟呼尊酒便开筒。


山僧见面如相识,词客参禅也自通。

驿路晴风不著人,仲冬天气早回春。


寒轻颇觉貂裘重,沙软何劳马策频。


吾道渐从今日长,官曹常与故交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