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释名


小蒜、茆蒜、荤菜。


气味


(根)辛、温、有小毒。


主治


时气温病(初起头痛壮热,脉大)。

释名


叫,钓子、火葱、菜芝、鸿荟。


气味


(薤白)辛、苦、温、滑、无毒。


主治


胸痹(胸痛彻心,喘咳气短,喉中燥痒,寸脉沉迟,关脉弦数)。

释名


芤、菜伯、和事草、鹿胎。


气味


(葱茎白)辛、平;叶温;根、须、汁并无毒。


主治


感冒同寒。

释名


草钟乳、起阳草。


气味


韭:辛、微酸、温、涩、无毒。


韭子:辛、甘、温、无毒。

释名


紫软。


气味


甘、寒、无毒。


附方


烦热、病瘿瘤脚气者,宜食本品。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补中益气。

释名


锦荔枝、癞葡萄。


气味


(瓜)苦、寒、无毒。
(子)苦、甘、无毒。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利小便,治风秘不通,五膈气,并脐下结气,煮汁饮之。
胡人用治疳疾。

释名


地踏菇。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明目益气,补肾。

释名


杜蕈、地蕈、菇子、地鸡、獐头。


气味


甘、寒、有毒。


主治


烧灰,敷疮疥。

释名


鸡菌。
南人谓为鸡苁,皆言其味似之也。


主治


益胃清神,治痔。

释名


肉蕈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益肠胃,化痰理气。

释名


菠菜、波斯草、赤根菜。


气味


(菜、根)甘、冷、滑、无毒。


主治


通血脉,开胸膈,下气调中,止渴润燥。

释名


灵芝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泻血脱肛。
有石耳五两(炒)、白枯矾一两、密陀僧半两,共研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在。

释名


摇车、野蚕豆、小巢菜。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利五脏、明耳目、去热风、止热疟、活血平胃。

释名


护生草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利肝和中,明目益胃。
根叶烧灰,治赤白痢,极效。

释名


垂水、野豌豆、大巢菜。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利水道、下浮肿、润大肠。

释名


暝菜、绰菜、醉草、懒妇。


气味


甘、微苦、寒、无毒。


主治


心膈邪热,不得眠。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治风破血。
亦治小便失禁。

释名


大荠、大蕺、马辛。


气味


(苗)甘、平、无毒。
(子)辛、微温、无毒。

释名


木粟、光风草。


气味


苦、平、涩、无毒。


主治


脾胃间邪热气、小肠各种热毒。

气味


(萁、根)甘、寒、滑、无毒。


主治


去暴热,利水道。
用根烧灰油调,可治蛇虫伤。

气味


(菜)甘、冷利、无毒。
(苋实)甘、寒、无毒。


主治


产后下痢,蛇虫螫伤,漆疮搔痒等。

释名


鹿豆、劳豆、野绿豆。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肠痈、瘰疬。

释名


莱、红心灰蓼、鹤顶草、胭指菜。


气味


(叶)甘、平、微毒。


主治


叶捣烂涂诸虫伤,治白癜风;茎烧灰,加水煎膏,点赘疣黑子,蚀恶肉。

气味


辛、有毒。


主治


肠风泻血。
用皂荚蕈瓦上焙为末。

释名


土芝、蹲鸱。


气味


(芋子)辛、平、滑、有小毒。
(叶、茎)辛、冷、滑、无毒。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瘿结热气,利小便。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
功同薯蓣。

释名


猴葵。


气味


甘、大寒、滑、无毒。


主治


下热风气,疗小儿骨蒸热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