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丈夫正多念,老大自不安。


居家不能乐,忽忽思中原。


慨然弃乡庐,劫劫道路间。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岷山之阳土如腴,江水清滑多鲤鱼。


古人居之富者众,我独厌倦思移居。


平川如手山水蹙,恐我后世鄙且愚。

鲁人贱夫子,呼丘指东家。


当时虽未遇,弟子已如麻。


奈何乡闾人,曾不为叹嗟。

飞鹰搏平原,禽兽乱衰草。

苍茫就擒执,颠倒莫能保。

白兔不忍杀,叹息爱其老。

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
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


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

系舟长堤下,日夕事南征。


往意纷何速,空岩幽自明。


使君怜远客,高会有馀情。

客来未到何从见,昨夜数声高出云。


应是仙君老僮仆,当时掌客意犹勤。

洞门苍石流成乳,山下长溪冷欲冰。


天寒二子苦求去,我欲居之尔不能。

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


乌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间。

幽居少尘事,潇洒似江村。


苔藓深三径,衣冠盛一门。


岭云时聚散,湖水自清浑。

闻道精阳令,当时此学仙。


鍊形初似鹤,蜕质竟如蝉。


藓上支棺石,云生昼影莚。

有触者犊,再棰不却。


为子已触,安所置角。


天实畀我,子欲已我。

圣俞足下:暌间忽复岁晚,昨九月中尝发书,计已达左右。
洵闲居经岁,益知无事之乐,旧病渐复散去,独恨沦废山林,不得圣俞、永叔相与谈笑,深以嗟惋。
自离京师,行已二年,不意朝廷尚未见遗,以其不肖之文犹有可采者,前月承本州发遣赴阙就试。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内翰执事:


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
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
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
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
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谁开三峡才容练,长使群雄苦力争。


熊氏凋零馀旧族,成家寂寞闭空城。


永安就死悲玄德,八阵劳神叹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