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眉似高僧秀,颜如童子红。


忠纯汲长孺,高洁夏黄公。


矫矫辽东鹤,冥冥塞北鸿。

柏台深夜赏清酣,红烛光前叹影三。


交错莫辞频送酒,赓歌不觉屡投函。


百年天地存吾道,万古江流洗我惭。

桃花流水到柴门,好似罗浮烟雨村。


江海别来双鬓短,朋簪盍处一堂繁。


欢娱敢忘明君赐,唱和偏清此夜魂。

十年湖海望君门,露冕行春雨后村。


五道旬宣惭政拙,一方黎庶喜生繁。


丝纶密地需君手,今古闲愁黯客魂。

吴绢冰丝白,秦封石发青。
沐华浮鹤露,戢景蔽鹑星。
刻画风云状,雕镵鸟兽形。
偶向京华两月留,故人重会总心投。
麻姑酒尽春生颊,石鼎诗成月到楼。
山斗孤高常在望,树云迢递渐牵愁。

金闺老,眉寿正如川。


七十且华筵。


乐天诗句香山里,杜陵酒债曲江边。

急管哀弦,长歌慢舞,连娟十样宫眉。


不堪红紫,风雨晓来稀。


惟有杨花飞絮,依旧是、萍满方池。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相从一笑欢无厌,屡获新篇喜可涯。


自昔居前诮糠秕,幸容相倚愧蒹葭。


白麻诏令追三代,青史文章自一家。

衡鉴惭叨选,英豪此所钟。


古今参雅郑,善恶杂皋共。


挥翰飘飘思,怀奇落落胸。

公姓沈氏,字文通,世为杭州钱塘人。
初以祖荫补郊社斋郎,举进士于廷中为第一,大臣疑已仕者例不得为第一,故以为第二,除大理评事,通判江宁府。


当是时,公年二十,人吏少公,而公所为卓越已足以动人,然世多未知公果可以有为也。

篝灯时见语惊人,更觉挥毫捷有神。


学问比来多可喜,文章非特巧争新。


蕉中得鹿初疑梦,牖下窥龙稍眩真。

幽人八座复中台,想见书堂山杏开。


四十馀年僧屈指,时因秋雁寄声来。

落墨龙眠品入神,横筇一见谪仙人。


孤云老鹤来何处,异石清流有是身。


瞻仰生风开鬓发,卷舒盥手敬星辰。

浴殿词臣亦议兵。
禁中颇牧党羌平。
诏卷促归难自缓。

檄到中原杀气销,穹庐那敢说天骄。


今年蕃始来和汉,即日燕当远徙辽。


北土未干遗老泪,西陵应望孝孙朝。

玉帛干戈汹并驰,孤臣叱驭触危机。


关山无极申舟去,天地有情苏武归。


汉月凌秋随使节,胡尘卷暑避征衣。

峨冠方侍玉舆香,双节飘然照大荒。


正倚先生令赵重,宁容骄子诧胡强。


天教忠信行区脱,人许功名上太常。

郊庙熙成霈率滨,罪如猾夏亦维新。


边烽已却来南虏,使节犹烦第一人。


遥想穹庐占汉月,便呼重译布唐春。

金章玉色照离亭,战伐和亲决此行。

国有威灵双节重,家传忠义一身轻。

平生海内文场伯,今日胸中武库兵。

石湖花月浮春空,忆共仙人同短篷。


三更半醉吹笛去,棹入湿银天镜中。


鹤鸣唤归斗未没,却步扶疏花底月。

欧生诚楚人,但识庐山高,庐山之高犹可计寻丈。


若夫泰山,仰视恍惚,吾不知其尚在青天之下乎,其已直出青天上?


我欲仿拟试作《泰山高》,但恐培塿之见未能测识高大,笔底难具状。


扶舆磅礴元气钟,突兀半遮天地东。

内翰执事:


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
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
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

北人见鸭脚,南人见胡桃。


识内不识外,疑若橡栗韬。


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

山工日斫器,殊匪事樵牧。


掘地取云根,剖坚如剖玉。


食具与果具,待宾良有勖。

分庭答拜士倾心,却下朱帘绝语音。


白蚁战来春日暖,五星明处夜堂深。


力捶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

东望淮海间,恨无鸿鹄羽。


鸿鹄日已飞,风雪岁将暮。


忆听谈老庄,达生无恐惧。

阶前去年雪,镜里旧时人。


不觉应销尽,相看只似新。


屠酥先尚幼,彩胜又宜春。

世人作肥字,正如论馒头。


厚皮虽然佳,俗物已可羞。


字法叹中绝,今将五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