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释名


亦名覆菹、草、苴、苴、嘉草。


气味


(根)辛、温、有小毒。
(叶)苦、甘、寒、无毒。

释名


房苑、梨盖、利茹。


气味


(根)辛、寒、无毒。


主治


肿病。

释名


亦名芭蕉、夭苴、芭苴。


气味


甘、大寒、无毒。


主治


一切肿毒。

释名


亦名苇、葭。
花名蓬,笋名(音拳)。
初生的苇叫葭,未开花时叫芦,长成后叫苇。

释名


箬,音若。
亦名辽叶。


气味


(叶)甘、寒、无毒。

气味


牙子、狼齿、狼子、犬牙、抱牙、支兰。


主治


(根)苦、寒、无毒。


附方


刀伤。

释名


亦名希仙、火锨草、猪膏母、虎膏、狗膏、粘糊菜。


气味


苦、寒、有小毒。
一说:辛、苦、平、无毒。

释名


亦名天蔓菁、天门精、地菘、玉门精、麦句姜、蟾蜍兰、蛤蟆蓝、蚵草、豕首、彘颅、活鹿草、刘草、皱面草、母猪芥。
果实名鹤虱,根名杜牛膝。


气味


(叶、根)甘、寒、无毒。

释名


亦名胡、常思、苍耳、卷耳、爵耳、猪耳、耳、地葵、、羊负来、道人头、进贤菜、喝起草、野茄、缣丝草。


气味


(实)甘、温、有小毒。
(茎、叶)苦、辛、微寒、有小毒。

气味


(苗、子、花)甘、凉、无毒。


主治


吐血不止。
用白鸡冠花,在醋中浸煮七次,取出,研为末。

释名


金寄奴、乌藤菜。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大小便血。

释名


夕句、乃东、燕面、铁色草。


气味


(茎、叶)苦、辛、寒、无毒。


主治


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

释名


益母、益明、贞蔚、推、野天麻猪麻、郁臭草、苦低草、夏枯草、土质汗。


气味


(子)辛、甘、微温、无毒。
(茎、叶)辛、微温、无毒。

释名


亦名红花、黄蓝。


气味


(花)辛、温、无毒。


主治


风疾兼腹内血气痛。

释名


草高、方溃、牵、狈蒿、香蒿。


气味


吐、茎、根、子:苦、寒、无毒。


青蒿子:气味、甘、冷,无毒。

气味


(茎、叶)苦、平、微寒、无毒。


主治


大热黄疸。
用茵陈切细煮汤服。

释名


冰台、医草、黄草艾蒿。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流行伤寒(头痛。

释名


覆闾。


气味


(子)苦、微寒、无毒。


主治


瘀血不散。

释名


苦薏。


气味


(根、叶、茎、花)苦、辛、温、有小毒。


主治


无名肿毒。

释名


亦名赦。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防痘入目。

释名


亦名赦。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防痘入目。

释名


节华、女节、女华、女茎、日精、更生、傅延年、金蕊、阴成、周盈。


气味


(花)苦、平、无毒。


主治


风热头痛。

释名


鸡苏、香苏、龙脑薄荷、芥苴。


气味


(茎、叶)辛、微温、无毒。


主治


漏血促使煞费苦心,用水苏煮汁一升服。

释名


紫苏、赤苏、桂荏。


气味


(茎、叶)辛、温、无毒。


主治


伤寒气喘。

释名


亦名属折、接骨、龙豆、南草。


气味


(根)苦、微温、无毒。


主治


刀伤、痈疡、折跌、能续筋骨。

释名


菝活、蕃荷菜、吴菝活、南薄荷、金钱薄荷。


气味


(茎叶)辛、温、无毒。


主治


清上化普(利咽膈,治风热)。

释名


姜芥、荆芥、鼠萤。


气味


(茎、穗)辛、温、无毒。


主治


风热头痛。

释名


香柔、香茸、香菜、蜜蜂草。


气味


辛、微温、无毒。


主治


伤暑(暑天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

释名


亦名野兰、荚蒿、鬼油麻。


气味


(根、苗)咸、寒、无毒。


主治


腹内蛔虫。

释名


紫菊。


气味


(根、叶)辛、平、无毒。


主治


诸疟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