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把桃树枝削成针状,如鸡蛋大,长五、六寸,放干待用。
用时以棉纸三、五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即刻吹熄,趁热针刺。
主治
心腹冷痛,风寒湿痹,附骨阻疽等。
释名
炭能生火,但治病用的是炭或炭灰,并不是直接用炭火。
主治
木炭可治以下诸病:
误吞金、银、铜、铁入腹。
用炭烧红,趁热捶成细末,煎汤喝下。
考释
李时珍在该药发明项下曰:“蓝水、染布水,皆取蓝及石灰能杀虫解毒之义。
”又在草部蓝淀一药的释名项下曰:“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
亦可干收,用染青碧。
考释
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而在其附方项下转引前人吴球的《活人心统》曰:“耳中卒痛,磨刀铁浆,滴入即愈。
”由此可见,磨刀水就是用铁刀蘸水后磨出含铁质的水。
同时也可知此水在前人的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考释
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转引前人虞抟(生卒年为公元1438~1517年)曰:“性滑,上可至颠,下可至泉,宜煎四末之药。
”据考,我国古代常用铜壶装水滴漏计时。
这种经过铜壶滴漏出的水就是铜壶滴漏水。
主治
《延年秘录》曰:胎衣不下,服一盏,勿令知之。
考释
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转引前人的《延年秘录》曰:“胎衣不下,服一盏,勿令知之。
”考汤字,在古代有开水之义。
主治
《太平圣惠方》曰:病后劳复,或因梳头,或食物复发,取一合饮之,效。
考释
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转引宋代王怀隐等人著的《太平圣惠方》曰:“病后劳复,或因梳头,或食物复发,取一合饮之,效。
”显然,洗手足水就是洗过手足的水。
释名
此乃作黄齑菜水也。
气味
酸,咸,无毒。
主治
性滑,上可至颠,下可至泉,宜煎四末之药。
释名
辙,乃车行迹也。
气味
甘、平、寒、无毒。
主治
主治疬疡风,五月五日取洗之,甚良。
释名
一年二十四节气,一节主半月,水之气味,随之变迁,此乃天地之气候相感,又非疆域之限也。
气味
甘、平、微寒、无毒。
考释
李时珍在该药集解项下曰:“一年二十四节气,一节主半月,水之气味,随之变迁,此乃天地之气候相感,又非疆域之限也。
释名
降注雨水谓之潦,又淫雨为潦。
气味
甘、、平、微寒、无毒。
主治
成无己曰: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煎用潦水者,取其味薄则不助湿气。
释名
《金门记》云:五月五日午时有雨,急伐竹竿。
中必有神水,沥取为药。
气味
甘、平、无毒。
释名
亦名温泉、沸泉。
种类甚多。
有硫磺泉,比较常见;有泉砂泉,见于新安黄山;有矾石泉,见于西安骊山。
释名
掘地,达到黄土层,约三尺深,用新汲水灌入,搅浊,等水沉清后,取消水用。
这就是地浆,亦称“土浆”。
气味
甘、寒、无毒。
释名
亦名甘泉。
泉水略有淡酒味。
气味
甘、平、无毒。
释名
亦名劳水、甘烂水、扬泛水。
取江水或河水二斗,置大盆中,用一个瓢,舀水高扬倒下,如此重复许多遍,直到水面泡沫成为沸珠满盆为止。
气味
甘、平、无毒。
释名
亦名百沸汤、麻沸汤、太和汤。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霍乱转筋(以器装汤熨烫患部,又把足底汤热,汤冷须换热),冻疮,痈肿,火眼赤乱,蝎虿咬伤等。
释名
亦称上池水。
指取自竹篱头或空树穴的水而言。
气味
甘、微寒、无毒。
释名
亦名凌
气味
甘、冷、无毒。
主治
去热烦,熨乳石发热发肿,解暑毒和烧酒毒。
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用冰一块放在胸部有效。
释名
取雪法:用鸡毛扫取,装入瓶中,密封保存于阴凉处,虽成水液,历久不坏。
气味
甘、冷、无毒。
主治
腊雪用瓶密封贮存,放阴凉处,数十年也不坏。
释名
亦名酸浆。
粟米煮熟后,放在冷水里,浸五、六天,味变酸,面上生白花,取水作药用。
但浸至败坏,则水有害。
释名
取霜法:用鸡毛扫取,装入瓶中,密封保存于阴凉处,虽成水液,历久不坏。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饮冬霜可解酒热,凡酒后面热耳赤者,饮之立消。
释名
亦称方诸水。
方诸是一种大蚌的名字。
月明之夜,捕得方诸,取其壳中贮水,清明纯洁,即是方诸水。
释名
在秋露重的时候,早晨去花草间收取。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
释名
白胶香。
气味
辛、苦、平、无毒。
主治
吐血、鼻血。
释名
马尾香、天泽香、摩勒香、多伽罗香。
气味
微湿、无毒。
主治
口目斜。
释名
紫藤香、鸡骨香。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刀伤出血。
气味
(楠材)辛、微温、无毒。
主治
足部水肿。
削楠木、桐木煮水泡脚,并饮此水少许。
气味
(樟材)辛、温、无毒。
主治
干霍乱,吐不出。
用樟木悄煎成浓汁服,即可引吐。
释名
旁其、矮樟。
气味
(根)辛、温、无毒。
主治
风湿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