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释名


山龙子、泉龙、石蜴、晰蜴、猪婆蛇、守宫。


气味


咸、寒、有小毒


主治


小儿阴肿。
用晰蜴一具,烧成灰,酒送服。

释名


龙鲤、穿山甲、石鲮鱼


气味


咸、微寒、有毒。


主治


中风瘫痪,手足不举。
用穿山甲(左瘫用右甲,右瘫用左甲)断熟、大川乌头炮熟、红海蛤如子大者各二两,共研为末。

主治


一切多年障翳、弩肉、赤肿疼痛。
用鱼子(活水中产下者)半两(以硫磺温水洗净),石决明、草决明、青葙子、谷精草、枸杞子、黄连(炙)、甘草、枳实(麸炒)、牡蛎粉,蛇蜕(烧灰)、白芷、龙骨、黄蘖各一两,白附子(炮)、白蒺藜(炒),黄芩(炒)、羌活各半两,虎睛一个(切作七片,文武火炙干,每一料用一片)。
以上各药,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黎明时茶送下,午夜时再服一次。

释名


吉吊。
精名紫梢花。


气味


(紫梢花)甘、温、无毒。

释名


龙骨(按本草所称的龙骨,实为古代多种哺乳动物(包括象、犀牛、马、骆驼、羚羊等)的骨胳化石)


主治


龙骨:甘、平、无毒。


龙齿:涩、凉、无毒。


附方龙骨:


健忘。

释名


石姜、负盘、滑虫、茶婆虫、香娘子。


气味


咸、寒、有毒。


主治


瘀血,症坚,寒热,下气,利血脉。

释名


地鳖、土鳖、过街。


气味


咸、寒、有毒。


主治


产后腹痛(有干血)。

释名


虻虫


气味


苦、微寒、有毒。


主治


蛇螫血出。
取虻虫初食牛马血腹满者二十个,烧过,研为末,开水送服。

释名


白鱼、壁鱼、蠹鱼。


气味


咸、温、无毒。


主治


小儿天吊(眼向上翻)。

释名


蟪蛄、天蝼、蝼蝈、仙姑、石鼠、梧鼠、土狗。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水肿病(腹满,喘急,不能安卧)。

释名


促秋、秋施、菊促、苦龙、何皮、癞蛤蟆。


气味


蟾酥:甘辛、温、有毒。


辛、凉、微毒。

释名


推丸,推车客、黑牛儿,铁甲将军、夜游将军。


气味


咸、寒、有毒。


主治


小儿惊风(不拘急、慢均适用)。

释名


蝉壳、枯蝉、腹、金牛儿。


气味


咸、甘、寒、无毒。


主治


小儿夜啼。

释名


惊蟆


气味


辛、寒、有毒。


主治


风热邪病。
用蛤蟆(烧灰)、朱砂,等分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

释名


调、齐女。


气味


咸、甘、寒、无毒。


主治


百日发惊。

释名


地蚕、乳齐、应条。


气味


咸、微温、有毒。


主治


小儿脐疮。

释名


蛆是蝇的幼虫


气味


寒、无毒。


主治


一切疳疾。
在六月间取粪坑听蛆淘净,封竹筒中,干后研末。

释名


长股、田鸡、青鸡、坐鱼、蛤鱼。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水肿。

释名


至掌。
大者名马蜞、马蛭、马蟥、马鳖。


气味


咸、苦、平、有毒。

释名


主簿虫、杜白、虿尾虫。


气味


甘、辛、平、有毒。


主治


小儿脐风(初生儿断脐后伤风湿,唇青、口撮、出白沫,不吸乳)。

释名


壁镜。


气味


无毒。


主治


喉痹乳蛾。

释名


次蟗、蛛蝥


气味


微寒、有小毒。


主治


婴儿口噤,不能吮乳,用蜘蛛一枚,去足,炙焦,研为末,加猪乳一合,和匀,分三次慢慢灌服。
极效。

释名


蒺藜、蛆、天龙。


气味


辛、温、有毒。


主治


小儿撮口(舌上有疮,如粟米大)。

释名


斑猫、蝥虫、龙蚝、斑蚝。


气味


辛、寒、有毒。


主治


瘰疬不消。

释名


红娘子、灰花蛾。


气味


苦、平、有小毒。
(不可近目)


主治


子宫虚寒,月经不调。

释名


蜮蚓、劬闰、坚蚕、阮善。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伤寒热结。

释名


黑兜虫。


气味


咸、温、无毒。


主治


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元阳不足。

释名


晚蚕、魏蚕、夏蚕、热蚕。


气味


原蚕沙:甘、辛、温、无毒。


雄原蚕蛾:咸、温、有小毒。

释名


自死乾名白僵蚕。


气味


咸、辛、平、无毒。


主治


小儿惊风。

释名


称俞、山蜗牛、蜗赢、蜒蚰赢、土牛儿。


气味


咸、寒、有小毒。


主治


小便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