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释名


由胡、蒌蒿、蘩。


气味


(苗、根)甘、平、无毒。


主治


风寒湿痹、恶疮癞疾、夏月暴痢等。

释名


苦弥扯。


气味


(根)甘、温、无毒。


主治


心腹痛满,脾积郁,肾虚齿痛,面痣风疮,脚气浮膝等。

释名


蚩休、螫休、紫河车、重台、重楼金线、三层草、七叶一枝花、草甘遂、白甘遂。


气味


(根)苦、微寒、有毒。


主治


惊阐、疟辩护人、瘰疬、痈肿。

气味


苦、辛、温、无毒。


主治


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麻木。

释名


根名碎骨子。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叶)去烦热,利小便,消心。

释名


千金藤


气味


(叶)温、无毒。


主治


敷痈肿疮疖,治血痢腹痛,解蛇毒。

释名


绿梅花,白梅花,红梅花。


气味


酸、涩、平。


主治


胁肋胀痛,脘闷胀气,纳食不香;咽中似有物作梗。

气味


辛、大热、有大毒。


主治


痈肿风痹、腰脚疼新华通讯社,筋挛急,遍身风疹等。

气味


甘,寒,微毒。


主治


汤火灼疮,研贴之。

释名


金钏草、凤尾草、七星草。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解热,通淋,消痈疮,解硫磺中毒。

释名


木鳖子、虎掌。


气味


苦、辛、有毒。


主治


恶痢冷漏疮,恶疮疠风。

释名


恒山、互划、鸡屎草、鸭屎草。


气味


苦、寒、有毒。

释名


万岁、长生不死草、豹足、求股、交时。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咳逆,脱肛,淋结。

释名


石荷叶。


气味


微苦、辛、寒、有小毒。


主治


耳出脓。

释名


山羊蹄、山大黄、餮芜、酸母、修、当药。


气味


酸、寒、无毒。


主治


治疥,去汗斑,杀皮肤小虫。

释名


米曲、鼠耳、佛耳草、无心草、香茅、黄蒿、茸母。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附方同款冬花。

释名


侧梨、水苔、石发、石衣、水衣、水棉、潭。


气味


甘、大温、无毒。


主治


强胃气,止泄痢。

释名


白仙。


气味


(根)甘、辛、寒、有毒。


主治


捣汁服,解一切毒,下骨鲠,涂痈肿。

释名


茭草、蒋草。


气味


(菰笋)甘、冷滑、无毒。


主治


(菰笋,一名茭笋、茭白、菰菜)利大小便,止热痢,除目黄,止渴。

释名


蓝菜。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利关节,明耳目,久服益肾,其叶使人不思睡,其子使人多睡。

释名


野葛、毒根、胡蔓草、断肠草、黄藤、火把花。


气味


辛、温、大有毒。


主治


脚膝痹痛,四肢拘挛,恶疮疥虫,咳逆上气,喉痹咽塞。

释名


游龙、石龙、天蓼、大蓼。


气味


(实)咸、微寒、无毒。


主治


消渴、去热、明目益气、亦治瘰疬、痞块。

释名


月月红、胜春、瘦客、斗雪红。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活血、消肿、敷毒。

气味


甘、大寒、滑、无毒。


主治


捣汁服,去暴热、热痢;捣烂敷,治热疮游疹。

释名


亦名栗当、草苁蓉、花苁蓉。


气味


(根)甘、温、无毒。


主治


男子五劳七伤、阳痿等症,用列当二斤,捣烂筛净,泡酒喝。

释名


苤菜、四叶菜、田字草


气味


甘、寒、滑、无毒。


主治


利小便,治毒疮,止消渴。

释名


水粟、水栗子


气味


(子)甘、涩、平、无毒。


(根)甘、寒、无毒。


主治


厚肠胃、益气力。

释名


虞蓼、泽蓼。


气味


(茎、叶)辛、无毒。


主治


蛇咬伤。

释名


奎、西国草、毕楞伽、大麦莓、插田包、乌包子。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益肾脏,治阳痿,缩小便,补肚明目(叶亦有明目作用)


附方


覆盆子的补益作用与桑椹相同。

释名


(根)微苦、平、无毒。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山岚、瘴毒、疮毒及其他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