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夫疾,生乎忧者也。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
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时矣,至于流风馀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
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皆足以垂于不朽。
嘉祐二年,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梅公,出守于杭。
于其行也,天子宠之以诗。
于是始作有美之堂。
权衡之平物,动则轻重差,其于静也,锱铢不失。
水之鉴物,动则不能有睹,其于静也,毫发可辨。
在乎人,耳司听、目司视,动则乱于聪明,其于静也,闻见必审。
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之居,而名曰画舫斋。
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
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阑槛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
蜀于五代为僭国,以险为虞,以富自足,舟车之迹不通乎中国者五十有九年。
宋受天命,一海内,四方次第平,太祖改元之三年,始平蜀。
然后蜀之丝织文之富,衣被于天下,而贡输商旅之往来者,陆辇秦、凤、水道岷江,不绝于万里之外。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宇明允,眉州眉山人也。
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
当至和、嘉祜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
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昜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曰:
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
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
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
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
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风迟日媚烟光好,绿树依依芳意早。
年华容易即凋零,春色只宜长恨少。
池塘隐隐惊雷晓,柳眼未开梅萼小。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有之。
师鲁天下才,神锋凛豪俊。
逸骥卧秋枥,意在骙骙迅。
平居弄翰墨,挥洒不停瞬。
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
墐户畏初寒,开炉代温律。
规模不盈丈,广狭足容膝。
吾慕李汉超,为将勇无俦。
养士三千人,人人百貔貅。
关南三十年,天子不北忧。
吾闻夷中琴已久,常恐老死无其传。
夷中未识不得见,岂谓今逢知白弹。
遗音仿佛尚可爱,何况之子传其全。
圣俞翘楚才,乃是东南秀。
玉山高岑岑,映我觉形陋。
离骚喻草香,诗人识鸟兽。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
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
纷纷红蕊落泥沙,少年何用苦咨嗟。
春风自是无情物,肯为汝惜无情花。
今年花落明年好,但见花开人自老。
督府繁华久已阑,至今形胜可跻攀。
山横天地苍茫外,花发池台草莽间。
万井笙歌遗俗在,一樽风月属君闲。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
蘋满溪,柳绕堤。
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月低。
烟霏霏,风凄凄。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
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
歌檀敛袂。
缭绕雕梁尘暗起。
柔润清圆。
伤怀离抱。
天若有情天亦老。
此意如何。
池塘水绿春微暖。
记得玉真初见面。
从头歌韵响铮鏦,入破舞腰红乱旋。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昔日寻春地,今来感岁华。
人行已荒径,花发半枯槎。
高榭林端出,残阳水外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