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驺骑传呼出跨坊,簿书填委入充堂。


谁教按部如何武,只许清尊对孟光。


婉娩有时来入梦,温柔何日听还乡。

床头枕驰道,双阙夜未央。


车毂鸣枕中,客梦安得长。


新秋入梧叶,风雨惊洞房。

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


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


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

夜深吟罢一长吁,老泪灯前湿白须。


二十年前旧诗卷,十人酬和九人无。

一别苏州十八载,时光人事随年改。


不论竹马尽成人,亦恐桑田半为海。


莺入故宫含意思,花迎新使生光彩。

晦叔坟荒草已陈,梦得墓湿土犹新。


微之捐馆将一纪,杓直归丘二十春。


城中虽有故第宅,庭芜园废生荆榛。

李放写我真,写来二十载。


莫问真何如,画亦销光彩。


朱颜与玄鬓,日夜改复改。

掌纶知是忝,剖竹信为荣。


才薄官仍重,恩深责尚轻。


昔徵从典午,今出自承明。

闲拨船行寻旧池,幽情往事复谁知。


太湖石上镌三字,十五年前陈结之。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昔君乌纱帽,赠我白头翁。


帽今在顶上,君已归泉中。


物故犹堪用,人亡不可逢。

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


未论日远长安近,且喜南山天际横。

莫笑山翁老欲僵,壮年曾及事高皇。


雕戈北出戍穷塞,华表东归悲故乡。


万事固难轻忖度,百年犹有未更尝。

总角来游老未忘,背人岁月去堂堂。


稚松看到偃霜盖,废寺忆曾开宝坊。


佛几古灯寒焰短,斋厨新粟午炊香。

独居无复客嘲边,终日颓然饱即眠。


护砚小屏山缥缈,摇风团扇月婵娟。


桐阴忽见翻双鹊,石罅时闻落细泉。

吴人那惯粟浆酸,茶碗聊沾舌本乾。


身病不堪闲客搅,日长惟忆异书看。


流年冉冉谁能驻,长夏迢迢亦已残。

五侍仙祠两挂冠,此生略有半生闲。


啸歌雨笠烟蓑底,来往山村县郭间。


一粒何当换凡骨,数杯且复驻颓颜。

北窗枕簟卧陶翁,树树鸣蝉叶叶风。


睡觉残书栖懒架,浴回细葛覆熏笼。


一藤未遂名山去,半卷还惊旧历空。

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小市孤城宿两当。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忆从南郑入成都,气俗豪华海内无。


故苑燕开车载酒,名姬舞罢斗量珠。


浣花江路青螭舫,槎柳毬场白雪驹。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苍烟屯不散,疋素横郊原。


雨细不湿衣,著水始见痕。


踌躇意自佳,未遽掩衡门。

君不见蜀师浑甫字伯浑,半生高卧蟆颐村。
才不得施道则尊,死已骨朽名犹存。


文章落笔数千言,上友离骚下招魂。

君不见资中名士有李石,八月秋涛供笔力。
初为博士不暖席,晚补台郎俄复斥。


诸公熟睨亦太息,摧压至死终不惜。

雨来猛打窗,灯暗犹照壁。


老人耿不寐,抚事悲夙昔。


风生桔柏渡,马病金牛驿。

冷萤缀蓬根,忽复照高树。


年光逝不留,百感集迟暮。


往者秦蜀间,慷慨事征戍。

锦城如海行不极,马迹重重车毂击。


家住城西三十年,闻说城东未曾识。


看花走马宿中路,经月酒徒无觅处。

忆昔初为锦城客,醉骑骏马桃花色。


玉人携手上江楼,一笑钩帘赏微雪。


宝钗换酒忽径去,三日楼中香未灭。

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


三十三年真一梦,茆檐寒雨夜萧萧。

忆昔初乘上峡船,雪滩云岫过联翩。


匆匆不暇寻高隐,遗恨于今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