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气味


辛、微温、无毒。


主治


疟疾寒热(脾胃聚痰,发为寒热)。
和生姜四两,捣取自然汁一酒杯,璐一夜。

释名


天丝瓜、天罗、布瓜、蛮撤、鱼鲛。


气味


(瓜)甘、平、无毒。


主治


痘疮不快。

释名


黄瓜。


气味


甘、寒、有小毒。


主治


水病肚胀,四肢浮肿。

释名


白瓜、水芝、地芝。


气味


白冬瓜:甘、微寒、无毒。


瓜练:甘、平、无毒。

释名


苦瓠、匏瓜。


气味


(瓤、子)苦、寒、有毒。


主治


黄疸肿满。

释名


落苏、昆化瓜、草鳖甲。


气味


(茄子)甘、微寒、无毒。


主治


妇女月经血黄。

释名


藩、强瞿、蒜脑薯。


气味


(根)甘、平、无毒。


主治


面合病(伤寒病之后坐卧不安,神志不清,胡言乱语)。

释名


薯,土薯、山薯、山芋、山药、玉延。


气味


(根)甘、温、平、无毒。


主治


心腹虚胀,手足厥逆,不思饮食。

释名


蕺菜、鱼腥草。


气味


(叶)辛、微温、有小毒。


主治


背疮热肿。

释名


囚。


气味


青芝:一名龙芝,酸、平、无毒。


赤芝:一名丹芝,苦、平、无毒。

释名


耨草、金簪草、黄花地丁。


气味


(苗)甘、平、无毒。


主治


乳痈红肿。

释名


鸡腿根、天藕。


气味


(根)甘、微苦、平、无毒。


主治


崩中下血。

释名


莴菜、千金菜


气味


(菜)苦、冷、微毒。


主治


乳汁不有。
用莴苣菜煎酒服。

释名


木软、木菌、树鸡、木蛾。


气味


甘、平、有小毒。


主治


眼流冷泪。

释名


名荼、苦苣、苦荬、游冬、褊巨、老鹳菜、天香菜。


气味


(菜)苦、寒、无毒。


主治


血淋、尿血。

释名


马苋、五行草、五方草、长命菜、九头狮子草。


气味


酸、寒、无毒。


主治


脚气浮肿,心腹胀满,小便涩少。

释名


马苋、五行草、五方草、长命菜、九头狮子草。


气味


酸、寒、无毒。


主治


脚气浮肿,心腹胀满,小便涩少。

气味


微辛、苦、平、无毒。


主治


小便频数。
用鸡肠草一斤,在豆豉嗔中煮过,和米煮粥。

释名


茴香、八角珠。


气味


(子)辛、平、无毒。


主治


大小便闭,鼓胀气促。

释名


芹菜、水英、楚葵。


气味


(茎)甘、平、无毒。


主治


小儿吐泻有芹菜切细,煮汁饮服。

释名


香荽、胡菜、荽。


气味


(根、叶)辛、温、微毒。
(子)辛、酸、平、无毒。

释名


白姜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脾胃虚冷,吃不下饭。
和白干姜在浆水中煮透,取出焙干,捣为末,加陈米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释名


芦萉、萝卜、紫花菘、温菘、土酥。


气味


温、无毒。
(根)辛、甘,(叶)辛、苦。

释名


芦萉、萝卜、紫花菘、温菘、土酥。


气味


温、无毒。
(根)辛、甘,(叶)辛、苦。

释名


蔓菁、九英菘、诸葛菜。


气味


(根、叶)苦、温、无毒。
(子)苦、辛、平、无毒。

释名


胡芥、蜀芥。


气味


(子)辛、温、无毒。


主治


反胃上气。

气味


(茎、叶)辛、温、无毒。
(子)辛、热、无毒。


主治


牙龈肿烂。

释名


白菜。
按陆佃埤雅云:菘性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名菘。
今谓之白菜,其色表白也。

释名


寒菜、胡菜、薹菜、薹芥、油菜。


气味


(茎、叶)辛、温、无毒。


主治


赤火丹毒。

释名


大蒜、茆蒜、荤菜。
今人谓葫为大蒜,蒜为小蒜,以其气类相似也。


气味


(根)辛、温、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