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国裳辈同侍食。
先生曰:“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
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
萧惠问:“己私难克,奈何?”
先生曰:“将汝己私来,替汝克。
”先生曰:“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
萧惠曰:“惠亦颇有为己之心,不知缘何不能克己?”
先生曰:“且说汝有为己之心是如何?”
惠良久曰:“惠亦一心要做好人,便自谓颇有为己之心。
志道问:“荀子云‘养心莫善于诚’,先儒非之,何也?”
先生曰:“此亦未可便以为非。
诚字有以功夫说者。
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
正之问曰:“戒惧是己所不知时工夫,慎独是己所独知时工夫,此说如何?”
先生曰:“只是一个工夫。
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
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
守衡问:“《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工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鉣好乐则不得其正,何也?”
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
”
守衡再三请。
曰:“为学工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
惟乾问:“知如何是心之本体?”
先生曰:“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便与天地合德。
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其知。
梁日孚问:“居敬、穷理是两事,先生以为一事,何如?”
先生曰:“天地间只有此一事,安有两事?若论万殊,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又何止两!公且道居敬是如何?穷理是如何?”
曰:“居敬是存养工夫,穷理是穷事物之理。
”
曰:“存养个甚?”
曰:“是存养此心之天理。
”
曰:“如此,亦只是穷理矣。
因论先生之门,某人在涵养上用功,某人在识见上用功。
先生曰:“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
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栽树的人必须培养树根,修德的人必须修养心性。
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
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
“颜子不迁怒,不二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
问:“孔子正名,先儒说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辄立郢,此意如何?”
先生曰:“恐难如此。
岂有一人致敬尽礼,待我而为政,我就先去废他,岂人情天理!孔子既肯与辄为政,必已是他能倾心委国而听。
圣人盛德至诚,必已感化卫辄,使知无父之不可以为人,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
澄问《学》《庸》同异。
先生曰:“子思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
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
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
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
子莘曰:“正直之鬼不须怕,恐邪鬼不管人善恶,故未免怕。
”
先生曰:“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
一日,论为学功夫。
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澄问:“仁、义、礼、智之名,因已发而有?”
曰:“然。
”
他日,澄曰:“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性之表德邪?”
曰:“仁、义、礼、智也是表德。
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
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
喜、怒、哀、乐,非人情乎?
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问:“‘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
’此言如何?”
先生曰:“恐亦未尽。
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精一’,自是尽。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
动静,所遇之时也。
有一学者病目,戚戚甚忧。
金炉银烛夜生春,爆竹声催节候新。
自笑中年强随俗,买饧裂纸祀厨神。
去时树开花,来时花结子。
如何马上人,来往只如此。
春如有意。
未接年华春已至。
春事还新。
稳泛仙舟上锦帆。
桃花春浪舞清湾。
寿星相伴到人间。
射策金门记昔年。
又交藩翰入陶甄。
不妨衣钵再三传。
宫柳垂垂碧照空。
九门深处五云红。
朱衣只在殿当中。
北苑春风小凤团。
炎州沈水胜龙涎。
殷勤送与绣衣仙。
《满庭芳》:
罡星起河北,豪杰四方扬。
五台山发愿,扫清辽国转名香。
奉诏南收方腊,催促渡长江。
诗曰:
堪叹英雄大丈夫,飘蓬四海谩嗟吁。
武松不展魁梧略,施子难为远大图。
顷刻赵城应返璧,逡巡合浦便还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