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


穫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

细捣枨齑买鲙鱼,西风吹上四腮鲈。


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

新霜彻晓报秋深,染尽青林作缬林。

惟有橘园风景异,碧丛丛里万黄金。

杞菊垂珠滴露红,两蛩相应语莎丛。


虫丝罥尽黄葵叶,寂历高花侧晚风。

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


身外水天银一色,城中有此月明无。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


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覈饱儿郎。

菽粟瓶罂贮满家,天教将醉作生涯。


不知新滴堪篘未,今岁重阳有菊花。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


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

暑魃方肆行,羽孽亦厉习。


肖翘极么魔,坱圠累辟翕。


湿生同粪蝎,腐化类宵熠。

诘曲不前如宦拙,欹倾当面似交难。

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万盘。

先生曰:“‘烝烝乂,不格奸’,本注说象已进进于义,不至大为奸恶。
舜征庸后,象犹日以杀舜为事,何大奸恶如之!舜只是自进于乂,以乂熏烝,不去正他奸恶。
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先生曰:“孔子有鄙夫来问,未尝先有知识以应之,其心只空空而已;但叩他自知的是非两端,与之一剖决,鄙夫之心便已了然。
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虽圣人聪明,如何可与增减得一毫?他只不能自信,夫子与之一剖决,便已竭尽无余了。
若夫子与鄙夫言时,留得些子知识在,便是不能竭他的良知,道体即有二了。

乡人有父子讼狱,请诉于先生,侍者欲阻之,先生听之。
言不终辞,其父子相抱恸哭而去。


柴鸣治入问曰:“先生何言,致伊感悔之速?”


先生曰:“我言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子,瞽瞍是世间大慈的父。

问:“良知一而已,文王作《彖》,周公系《爻》,孔子赞《易》,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先生曰:“圣何能拘得死格?大要出于良知同,便各为说何害?且如一园竹,只要同此枝节,便是大同。
若拘定枝枝节节都要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
汝辈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

问:“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时,此乐还在否?”


先生曰:“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
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本体未尝有动。

问:“圣人生知、安行,是自然的,如何有甚功夫?”


先生曰:“知、行二字,即是功夫,但有浅深难易之殊耳。
良知原是精精明明的,如欲孝亲,生知、安行的只是依此良知实落尽孝而已,学知、利行者只是时时省觉,务要依此良知尽孝而已;至于困知、勉行者,蔽锢已深,虽要依此良知去孝,又为私欲所阻,是以不能,必须加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功,方能依此良知以尽其孝。
圣人虽是生知、安行,然其心不敢自是,肯做困知、勉行的功夫。

问:“知譬日,欲譬云,云虽能蔽日,亦是天之一气合有的,欲亦莫非人心,合有否?”


先生曰:“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认得良知明白。
比如日光,亦不可指着方所,一隙通明,皆是日光所在。
虽云雾四塞,太虚中色象可辨,亦是日光不灭处,不可以云能蔽日,教天不要生云。

“圣人之知,如青天之日,贤人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
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
虽昏黑夜里,亦影影见得黑白,就是日之余光未尽处。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
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先生曰:“‘先天而天弗违’,天即良知也。
‘后天而奉天时’,良知即天也。

问道之精粗。


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
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问《律吕新书》。


先生曰:“学者当务为急,算得此数熟亦恐未有用,必须心中先具礼、乐之本,方可。
且如其书说多用管以候气,然至冬至那一时刻,管灰之飞或有先后,须臾之间,焉知那管正值冬至之刻?须自心中先晓得冬至之刻始得,此便有不通处。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问“哭则不歌”。


先生曰:“圣人心体自然如此。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


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许鲁斋谓儒者以治生为先之说亦误人。

问:“文中子是如何人?”


先生曰:“文中子庶几‘具体而微’,惜其蚤死。


问:“如何却有续经之非?”


曰:“续经亦未可尽非。


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