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孟子之平陆。
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末引仆骑马上开]离了蒲东早三十里也。
兀的前面是草桥,店里宿一宵,明日赶早行。
这马百般儿不肯走。

夫宽深不测之量,古人所以临大事而不乱,有以镇世俗之躁,盖非以隔绝上下之情,养尊而自安也。

今日散幽忧,弹冠及新沐。


况闻万里孙,已报三日浴。


朋来四男子,大壮泰临复。

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


」臣之说曰:「古今有常理,夷狄之腥秽不可以久安于华夏。




夫所谓南北定势者,粤自汉鼎之亡,天下离而为南北,吴不能以取魏,而晋足以并吴;晋不能以取中原,而陈亦终于毙于隋;与夫艺祖皇帝之取南唐、取吴越,天下之士遂以为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至于此。

春雨昼连夜,春江冷欲冰。


清愁殊浩荡,莫景剧飞腾。


身是归休客,心如入定僧。

介存谓梦窗词之佳者,如“水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极,迫寻已远。
”余览《梦窗甲乙丙丁稿》中,实无足当此者。

周介存谓“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
”刘融斋谓 “周旨荡而史意贪。
”此二语令人解颐。

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
”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若梦窗、梅溪、玉田、草窗、中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终不免局促辕下。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
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
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
’大罪也。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
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
其进锐者,其退速。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
滕更有二焉。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
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


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


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