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释名


龙牙草、凤颈草。


气味


(苗、叶)苦、微寒、无毒。


主治


疟疾寒热。

释名


当道、浮以、马昔、牛遗、牛舌、车轮草、地衣、蛤蟆衣。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血淋作痛。

释名


戴星草、文星草、流星草。


气味


(花)辛、温、无毒。


主治


脑痛、眉痛。

释名


丁苈、大室、大适、狗荠。


主治


阳性水肿(面赤、烦渴、喘急、小便涩)。
用甜葶苈一两半(炒后研末)、汉防己末二两,和鸭血及头同捣极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释名


禁宫花、剪金花、金盏银台。


气味


(苗、子)苦、平、无毒。


主治


鼻血不止。

释名


锯句麦、大菊、大半、石竹、南天竺草。


气味


(穗)苦、寒、无毒。


主治


石淋。

释名


竹园荽。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热淋急痛。

释名


地葵、地麦、落帚、独帚、王帚、扫帚、益明、涎衣草、白地草、鸭舌草。


气味


(子)苦、寒、无毒。


主治


风热赤眼。

释名


马蹄决明。


气味


(子)咸、平、无毒。


主治


多年失明。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蛇咬伤。
用半边莲捣烂,取汁饮下。

释名


款冻、颗冻、氏冬、钻冻、菟奚、虎须。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久咳不愈。

释名


苦菜、泽败、鹿肠、鹿首、马草。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腹痈有脓。

释名


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米布袋。


气味


苦、辛、寒、无毒。


主治


黄疸内热。

释名


醋浆、革针、苦耽、灯笼草、虎弁草、天泡草、王母珠、洛神珠。


气味


(苗、叶、茎、根)苦、寒、无毒。
(子)酸、平、无毒。

释名


戎葵、吴葵。


气味


(苗)甘、微寒、无毒、滑。
(花)咸、寒、无毒。

释名


苦葵、苦菜、天茄子、水茄、天泡草、老鸦酸浆草、老鸦眼睛草。


气味


(苗、茎、叶、根)苦、微甘、滑、寒、无毒。


主治


去热少睡。

释名


绿葡萄、五爪金、五爪龙、山葡萄、玉葡萄、大接骨丹、赤葛、赤木通


气味


酸涩、有微毒。


主治


痈肿、狗咬。
用见肿消捣烂敷贴。

释名


亦名露葵、滑菜。


气味


(苗)甘、寒、滑、无毒。


主治


流行性斑疮(斑疮很快传遍全身,疮中有白浆)。

释名


亦名芩鸡舌草、碧竹草、竹鸡草、竹叶菜、淡竹叶、耳环草、碧蝉花、蓝姑草。


主治


小便不通。
用鸭跖草一两、车前草一两,共捣出汁,加蜜少许,空心服。

释名


黄良、将军、火参、肤如。


气味


(根)苦、寒、无毒。


主治


吐血、鼻血(心气不足)。

释名


亦名忘居、疗愁、丹棘、鹿葱、鹿剑、宜男。


气味


(苗、花)甘、凉、无毒。


主治


通身水肿。

释名


亦名冬、禹韭、禹余粮、忍冬、忍凌、不死草、阶前草。


气味(根)甘、平、无毒。


主治


消渴。

释名


亦名青菀、紫茜、返魂草、夜牵牛。


气味(根)苦、温、无毒。


主治


肺伤咳嗽。

释名


逐汤、当陆、章柳、白昌、马尾,夜呼。


气味


(根)辛、平、有毒。


主治


温气脚软。

释名


亦名牛茎、百倍、山苋菜、对节菜。


气味


(根)苦、酸、平、无毒。


主治


劳疟积久。

释名


亦名(音户)、芑(音起)、地髓。


气味


(生地黄)甘、寒、无毒。
(熟地黄)甘、微苦、微温、无毒。

释名


亦名虎须草、碧玉草。


气味


(茎、根)甘、寒、无毒。


主治


伤口流血。

气味


(根)辛、平、有大毒。


主治


心腹前。
用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烂,加蜜成丸,如梧子大。

气味


(茎)甘、微苦、无毒。


主治


目昏多泪。
用木贼(去节)、苍术(淘米水泡过)各一两,共研为末。

释名


亦名龙沙、卑相、卑盐。


气味


(茎)苦、温、无毒。
(根节)甘、平、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