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释名


亦名鬼督邮、别仙踪。


气味


(根)辛、温、无毒(陶弘景认为有毒)。


主治


小便不通。

释名


亦名仙灵脾、放杖草、弃杖草、千两金、干鸡筋、黄连祖、三枝九叶草、刚草。


气味


辛、寒、无毒。
李时珍说:“淫羊藿味甘气香,性温不寒,能益精气。

释名


苗名小草、细草、棘菀、绕。


气味


(根)苦、温、无毒。


主治


善忘症。

释名


亦名薇草、白幕、春草、骨美。


气味


(根)苦、咸、平、无毒。


主治


肺实鼻塞,不知香臭。

释名


亦名贯节、贯渠、百头、草头、黑狗脊、凤尾草。


气味


(根)苦、微寒、无毒。


主治


鼻血不止。

释名


亦名强、扶筋、百枝、狗青。


气味


苦、平、无毒(或说微温)。


主治


男子各种风疾。

释名


亦名赤术、山精、仙术、山蓟。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面黄食少。

释名


亦名石蓝、嗽药。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久嗽咳血。

释名


亦名山蓟、杨、蓟、马蓟、山姜、山连、吃力伽。
术有白术、苍术两种。
“古方二术通用,后人始有苍、白之分”。

释名


亦名赤箭芝、独摇芝、定风草、离母、合离草、神草、鬼督邮。
赤箭以“其茎如箭杆”,赤色而得名。
《神农本草经》只有赤箭一名,后人改称为天麻。

释名


亦名肉松容、黑司命。


气味


甘、微温、无毒。


主治


劳伤,精败面黑。

释名


亦名母、连母、母、货母、地参、水参(水须、水浚)、荨、藩、苦心、心草


气味


(根)苦、寒、无毒。


主治


痰嗽。
用知母、贝母各一两,研细: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匀。

释名


微苦、平、无毒。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男女诸风。

释名


亦名女萎、葳蕤、萎、委萎、萎香、荧、玉竹、地节。


气味


(根)甘、平、无毒。


主治


眼红兼有涩、痛。

释名


亦名黄芝、戊已芝、菟竹、鹿竹、仙人余粮、救穷草、米铺、野生姜、重楼、鸡格、龙御、垂珠。


气味


(根)甘、平、无毒。


主治


补肝明目。

释名


亦名仙茆。
生古松下,根色如荠,味似人参。


气味


(根)甘、温、无毒。

释名


亦名干归、山蕲、白蕲、文无。


气味


(根)苦、温、无毒。


主治


血虚发热(困渴大饮,目赤面红,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释名


亦名白药、梗草、荠


气味


(根)辛、微温、有小毒。
李时珍认为:“当以苦、辛、平为”。


主治


胸满不痛。

释名


读如齐尼。
亦名杏参、杏叶沙参、甜桔梗、白面根。
苗名隐忍。

释名


亦名白参、知母、羊乳、羊婆奶、铃儿草、虎须、苦心。


气味


(根)苦、微寒、无毒。


主治


肺热咳嗽。

释名


亦名胡、川芎、香果、山鞠穷。


气味


(根)辛、温、无毒。


主治


气虚头痛。

释名


亦名黄参、血参、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皱面还丹。


气味


(根)甘、微寒、无毒。


主治


阴亏阳绝之症(昏眩、自汗、痰鸣、脉大)。

释名


亦名戴糁、戴椹、草、百本、王孙。
(“芪”原作为“耆”)。


气味


(根)甘、微温、无毒。

释名


亦名蜜甘、蜜草、美草、草、灵通、国老。


气味


(根)甘、平、无毒。


主治


伤寒咽痛(少阴症)。

释名


石、金钗、禁生、林兰、杜兰。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胃中虚热、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

释名


亦名“獐耳细辛”。


气味


(根)苦、平、有毒(入口使人吐血)。


主治


各种恶疮、疥痂、瘘蚀、皮肤虫痒等。

释名


镜面草。


气味


辛。


主治


吐血、鼻血。

释名


亦名薇芜、蕲、江蓠。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头中久风、风眩、泄泻、咳逆等。

气味


(根)辛、温、无毒。


主治


防风和血。
用土当归煎酒服。

释名


鬼芋、鬼头。


气味


(根)辛、寒、有毒。


主治


痈肿风毒(磨浆敷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