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


”轼曰:“此天人也耶?


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雪里餐毡例姓苏。


使君载酒为回车。


天寒酒色转头无。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


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


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


顾惟何人,亦与兹选。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黄州定慧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


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今年复与参寥禅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


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


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


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君不见阮嗣宗,臧否不挂口。


莫夸舌在齿牙牢,是中惟可饮醇酒。


读书不用多,作诗不须工。

逐客何人着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


未应愚谷能留柳,可独衡山解识韩。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巵。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

天教日饮欲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携儿过岭今七年,晚途更着黎衣冠。


白头穿林要藤帽,赤脚渡水须花缦。


不愁故人惊绝倒,但使俚俗相恬安。

病中闻汝免来商,旅雁何时更着行。


远别不知官爵好,思归苦觉岁年长。


著书多暇真良计,从宦无功漫去乡。

短衫压手气横秋,更着仙人紫绮裘。


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


诗无定律君应将,醉有真乡我可侯。

钓艇归时菖叶雨,缫车鸣处楝花风。


长江昔日经游地,尽在如今梦寐中。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


珠泪溅,丹衷碎。


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

稚川真长生,少从郑公游。


孝章偶不死,免为文举忧。


馀龄会有适,独往岂相攸。

舒子在汶上,闭门相对清。


郑子向河朔,孤舟连夜行。



顿子虽咫尺,兀如在牢扃。

东君意浅着寒梅,千朵深红未暇裁。


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论时节遣花开。

学语雏莺在柳阴,临行呼出翠帷深。


通家不隔同年面,得路方知异日心。


趁着春衫游上苑,要求国手教新音。

我欲归休瑟渐希,舞雩何日着春衣。


多情白发三千丈,无用苍皮四十围。


晚觉文章真小技,早知富贵有危机。

仁义大捷径,诗书一旅亭。


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


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楚水别来十载,蜀山望断千重。


毕竟拟为伧父,凭君说与吴侬。

生计曾无聚沫,孤踪谩有清风。


治产犹嫌范蠡,携孥颇笑梁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