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释名


天仙子、横唐、行唐。


气味


(子)苦、寒、无毒。


主治


突发颠狂。

释名


千金子、千两金、菩萨豆、拒冬、联步。


气味


辛温、有毒。


主治


小便不通。

释名


白泽、主田、鬼丑、陵泽、甘泽、重泽、苦泽


气味


(根)苦、寒、有毒。


主治


水肿腹满。
用甘遂(炒)二钱二分、牵牛一两半,共研为末,煎为水剂,随时服用。

释名


白草、白根、兔核、猫儿卵、昆仑。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疔疮初起。

释名


漆茎、猫儿眼睛草、绿叶绿花草、五凤草。


气味


(茎、叶)苦、微寒、无毒。


主治


咳嗽上气、脉沉。

释名


解毒、黄结、中药。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急黄。

释名


木药子、大苦、赤药、红药子。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项瘿。

释名


邛钜、下马仙。


气味


(根)苦、寒、有小毒。


主治


水肿喘包。

释名


离娄、掘据、白色者名草闾茹。


气味


(根)辛、寒、有小毒。


主治


痈疽肿痛。

气味


(实、苗、叶)辛、温、无毒。


主治


霍乱烦渴。
用蓼子一两、香豉二两,每服二凶,水煎服。

释名


靛花、青蛤粉。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肺热咯血。

释名


苦杖、大虫杖、斑杖、酸杖。


气味


(根)微温。


主治


小便淋。


名靛


气味


辛、苦、寒、无毒。


主治


肺热咯血。
用青黛一两、杏仁(以牡蛎粉炒过)一两,一起研匀,加黄蜡化和做成三址个饼子,称为“青饼子”。

气味


(蓼蓝实)苦、寒、无毒。
(蓼蓝叶汁)苦、甘、寒、无毒。
(吴蓝)苦、甘、冷、无毒。

释名


朔吊。
接骨草。


气味


酸、温、有毒。

释名


扁竹、扁辨、扁蔓、粉节草、道生草。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热黄疸疾。

释名


异翘、旱莲子、兰华、三廉,根名连轺、竹根。


气味


(茎、叶)苦、平、无毒。
(翘根)甘、寒、平、有小毒。

释名


莲子草、早莲草、墨烟草、墨头草、墨菜,猢狲、猪牙草。


气味


(草)甘、酸、平、无毒。


主治


乌须固齿。

释名


乌草、小青,山陵翘。


气味


(花、叶)苦、微寒、无毒。


主治


大腹水肿。

释名


名茨、旁通、屈人、止行、休羽、升推。


气味


(子)苦、温、无毒。
(白蒺藜:甘、温、无毒)


主治


腰脊痛。

释名


蛇衔、威蛇、小龙牙、紫背龙牙。


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产后泻痢用蛇含极一反,浓煎服下。

释名


龙牙草、凤颈草。


气味


(苗、叶)苦、微寒、无毒。


主治


疟疾寒热。

释名


当道、浮以、马昔、牛遗、牛舌、车轮草、地衣、蛤蟆衣。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血淋作痛。

释名


戴星草、文星草、流星草。


气味


(花)辛、温、无毒。


主治


脑痛、眉痛。

释名


丁苈、大室、大适、狗荠。


主治


阳性水肿(面赤、烦渴、喘急、小便涩)。
用甜葶苈一两半(炒后研末)、汉防己末二两,和鸭血及头同捣极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释名


禁宫花、剪金花、金盏银台。


气味


(苗、子)苦、平、无毒。


主治


鼻血不止。

释名


锯句麦、大菊、大半、石竹、南天竺草。


气味


(穗)苦、寒、无毒。


主治


石淋。

释名


竹园荽。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热淋急痛。

释名


地葵、地麦、落帚、独帚、王帚、扫帚、益明、涎衣草、白地草、鸭舌草。


气味


(子)苦、寒、无毒。


主治


风热赤眼。

释名


马蹄决明。


气味


(子)咸、平、无毒。


主治


多年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