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蛇咬伤。
用半边莲捣烂,取汁饮下。

释名


款冻、颗冻、氏冬、钻冻、菟奚、虎须。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久咳不愈。

释名


苦菜、泽败、鹿肠、鹿首、马草。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腹痈有脓。

释名


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米布袋。


气味


苦、辛、寒、无毒。


主治


黄疸内热。

释名


醋浆、革针、苦耽、灯笼草、虎弁草、天泡草、王母珠、洛神珠。


气味


(苗、叶、茎、根)苦、寒、无毒。
(子)酸、平、无毒。

释名


戎葵、吴葵。


气味


(苗)甘、微寒、无毒、滑。
(花)咸、寒、无毒。

释名


苦葵、苦菜、天茄子、水茄、天泡草、老鸦酸浆草、老鸦眼睛草。


气味


(苗、茎、叶、根)苦、微甘、滑、寒、无毒。


主治


去热少睡。

释名


绿葡萄、五爪金、五爪龙、山葡萄、玉葡萄、大接骨丹、赤葛、赤木通


气味


酸涩、有微毒。


主治


痈肿、狗咬。
用见肿消捣烂敷贴。

释名


亦名露葵、滑菜。


气味


(苗)甘、寒、滑、无毒。


主治


流行性斑疮(斑疮很快传遍全身,疮中有白浆)。

释名


亦名芩鸡舌草、碧竹草、竹鸡草、竹叶菜、淡竹叶、耳环草、碧蝉花、蓝姑草。


主治


小便不通。
用鸭跖草一两、车前草一两,共捣出汁,加蜜少许,空心服。

释名


黄良、将军、火参、肤如。


气味


(根)苦、寒、无毒。


主治


吐血、鼻血(心气不足)。

释名


亦名忘居、疗愁、丹棘、鹿葱、鹿剑、宜男。


气味


(苗、花)甘、凉、无毒。


主治


通身水肿。

释名


亦名冬、禹韭、禹余粮、忍冬、忍凌、不死草、阶前草。


气味(根)甘、平、无毒。


主治


消渴。

释名


亦名青菀、紫茜、返魂草、夜牵牛。


气味(根)苦、温、无毒。


主治


肺伤咳嗽。

释名


逐汤、当陆、章柳、白昌、马尾,夜呼。


气味


(根)辛、平、有毒。


主治


温气脚软。

释名


亦名牛茎、百倍、山苋菜、对节菜。


气味


(根)苦、酸、平、无毒。


主治


劳疟积久。

释名


亦名(音户)、芑(音起)、地髓。


气味


(生地黄)甘、寒、无毒。
(熟地黄)甘、微苦、微温、无毒。

释名


亦名虎须草、碧玉草。


气味


(茎、根)甘、寒、无毒。


主治


伤口流血。

气味


(根)辛、平、有大毒。


主治


心腹前。
用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烂,加蜜成丸,如梧子大。

气味


(茎)甘、微苦、无毒。


主治


目昏多泪。
用木贼(去节)、苍术(淘米水泡过)各一两,共研为末。

释名


亦名龙沙、卑相、卑盐。


气味


(茎)苦、温、无毒。
(根节)甘、平、无毒。

释名


亦名覆菹、草、苴、苴、嘉草。


气味


(根)辛、温、有小毒。
(叶)苦、甘、寒、无毒。

释名


房苑、梨盖、利茹。


气味


(根)辛、寒、无毒。


主治


肿病。

释名


亦名芭蕉、夭苴、芭苴。


气味


甘、大寒、无毒。


主治


一切肿毒。

释名


亦名苇、葭。
花名蓬,笋名(音拳)。
初生的苇叫葭,未开花时叫芦,长成后叫苇。

释名


箬,音若。
亦名辽叶。


气味


(叶)甘、寒、无毒。

气味


牙子、狼齿、狼子、犬牙、抱牙、支兰。


主治


(根)苦、寒、无毒。


附方


刀伤。

释名


亦名希仙、火锨草、猪膏母、虎膏、狗膏、粘糊菜。


气味


苦、寒、有小毒。
一说:辛、苦、平、无毒。

释名


亦名天蔓菁、天门精、地菘、玉门精、麦句姜、蟾蜍兰、蛤蟆蓝、蚵草、豕首、彘颅、活鹿草、刘草、皱面草、母猪芥。
果实名鹤虱,根名杜牛膝。


气味


(叶、根)甘、寒、无毒。

释名


亦名胡、常思、苍耳、卷耳、爵耳、猪耳、耳、地葵、、羊负来、道人头、进贤菜、喝起草、野茄、缣丝草。


气味


(实)甘、温、有小毒。
(茎、叶)苦、辛、微寒、有小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