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安心法,无时不可行。
只将今日事,随分了今生。
声闻与色尘,普以妙香薰。
昔汝来迷我,今吾却戏君。
胜峰高哉摩紫青,白鹿导我登化城。
住山大士喜客至,兜罗布界缤相迎。
圆景明晖倚云立,艴如七宝庄严成。
阿香搅客眠,夜半驱疾雷。
空水受奇响,如从船底来。
嘈嘈雨窗闹,轧轧风柁开。
山水敦夙好,烟霞痼奇怀。
向闻乳洞胜,出岭更徘徊。
雪林缟万李,东风知我来。
野外行吾意,城中寄却愁。
半秋三夜月,千古五湖舟。
涌地金芒发,行天玉镜流。
好在驰烟路,平生载酒行。
摧藏身久病,契阔岁频更。
昨夜灯花绕,今朝稻把晴。
白云堆里白茅飞,香味芳辛胜五芝。
揉叶煮泉摩腹去,全胜石髓畏风吹。
雨意蒸云暗夕阳,浓薰满院落花香。
题诗弄笔北窗下,将此工夫报答凉。
飘泊怀书客,迟回此路隅。
问津惊弃置,投刺忽踟蹰。
方伯恩弥重,苍生咏已苏。
颂美驰千古,钦贤仰大猷。
晋公标逸气,汾水注长流。
神与公忠节,天生将相俦。
邹谦之尝语德洪曰:“舒国裳曾持一张纸,请先生写‘拱把之桐梓’一章。
先生悬笔为书,到‘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顾而笑曰:‘国裳读书,中过状元,岂诚不知身之所以当养,还须诵此以求警?’一时在侍诸友皆惕然。
问:“孔子曰: ‘回也,非助我者也。
’是圣人果以相助望门弟子否?”
先生曰:“亦是实话。
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
又曰:“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
孔子曰:‘其如示诸掌乎。
’且人于掌何日不见?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却便不知。
先生曰:“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
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诸君常要体此。
尝见先生送二三耆宿出门,退坐于中轩,若有忧色。
德洪趋进请问。
先生曰:“顷与诸老论及此学,真员凿方枘。
先生起行征思、田,德洪与汝中追送严滩,汝中举佛家实相、幻相之说。
先生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
汝中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工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是工夫上说本体。
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
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
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机上看。
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
先生尝语学者曰:“心礼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
”
又曰:“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
问:“大人与物同体,如何《大学》又说个厚薄?”
先生曰:“惟是道理自有厚薄。
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
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朱本思问:“人有虚灵,方有良知。
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
先生曰: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
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又曰:“告子病源,从性无善无不善上见来。
性无善无不善,虽如此说,亦无大差。
但告子执定看了,便有个无善无不善的性在内。
先生曰:“孟子不动心与告子不动心,所异只在毫厘间。
告子只在不动心上着功,孟子便直从此心原不动处分晓。
心之本体原是不动的;只为所行有不合义,便动了。
或问“异端”。
先生曰:“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
或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何也?”
先生曰:“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
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到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先生曰:“仙家说到虚,圣人岂能虚上加得一毫实?佛氏说到无,圣人岂能无上加得一毫有?但仙家说虚从养生上来,佛氏说无从出离生死苦海上来,却于本体上加却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虚无的本色了,便于本体有障碍。
圣人只是还他良知的本色,更不着些子意在。
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
又曰:“良知在夜气发的方是本体,以其无物欲之杂也。
学者要使事物纷扰之时,常如夜气一般,就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问“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先生曰:“良知原是知昼知夜的。
”
又问:“人睡熟时,良知亦不知了。
先生曰:“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
问曰:“何如?”
曰:“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只是生的分数多,所以谓之‘生知、安行’。
众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只是障蔽多,然本体之知自难泯息,虽问学克治,也只凭他,只是学的分数多,所以谓之‘学知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