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释名


亦名石蓝、嗽药。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久嗽咳血。

释名


亦名山蓟、杨、蓟、马蓟、山姜、山连、吃力伽。
术有白术、苍术两种。
“古方二术通用,后人始有苍、白之分”。

释名


亦名赤箭芝、独摇芝、定风草、离母、合离草、神草、鬼督邮。
赤箭以“其茎如箭杆”,赤色而得名。
《神农本草经》只有赤箭一名,后人改称为天麻。

释名


亦名肉松容、黑司命。


气味


甘、微温、无毒。


主治


劳伤,精败面黑。

释名


亦名母、连母、母、货母、地参、水参(水须、水浚)、荨、藩、苦心、心草


气味


(根)苦、寒、无毒。


主治


痰嗽。
用知母、贝母各一两,研细: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匀。

释名


微苦、平、无毒。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男女诸风。

释名


亦名女萎、葳蕤、萎、委萎、萎香、荧、玉竹、地节。


气味


(根)甘、平、无毒。


主治


眼红兼有涩、痛。

释名


亦名黄芝、戊已芝、菟竹、鹿竹、仙人余粮、救穷草、米铺、野生姜、重楼、鸡格、龙御、垂珠。


气味


(根)甘、平、无毒。


主治


补肝明目。

释名


亦名仙茆。
生古松下,根色如荠,味似人参。


气味


(根)甘、温、无毒。

释名


亦名干归、山蕲、白蕲、文无。


气味


(根)苦、温、无毒。


主治


血虚发热(困渴大饮,目赤面红,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释名


亦名白药、梗草、荠


气味


(根)辛、微温、有小毒。
李时珍认为:“当以苦、辛、平为”。


主治


胸满不痛。

释名


读如齐尼。
亦名杏参、杏叶沙参、甜桔梗、白面根。
苗名隐忍。

释名


亦名白参、知母、羊乳、羊婆奶、铃儿草、虎须、苦心。


气味


(根)苦、微寒、无毒。


主治


肺热咳嗽。

释名


亦名胡、川芎、香果、山鞠穷。


气味


(根)辛、温、无毒。


主治


气虚头痛。

释名


亦名黄参、血参、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皱面还丹。


气味


(根)甘、微寒、无毒。


主治


阴亏阳绝之症(昏眩、自汗、痰鸣、脉大)。

释名


亦名戴糁、戴椹、草、百本、王孙。
(“芪”原作为“耆”)。


气味


(根)甘、微温、无毒。

释名


亦名蜜甘、蜜草、美草、草、灵通、国老。


气味


(根)甘、平、无毒。


主治


伤寒咽痛(少阴症)。

释名


针石。


主治


刺百病痈肿。


集解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病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亦从东方来。

释名


金刚钻。
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


主治


磨水涂汤火伤。

集解


石芝者,石象芝也。
石桂芝生石穴中,有枝条似桂树,而实石也。
高尺许,光明而味辛。

释名


石面不常生,亦瑞物也。
或曰饥荒则生之。
唐玄宗天宝三载,武威番禾县醴泉涌出,石化为面,贫民取食之。

释名


青琅玕,生蜀郡平泽,采无时,此蜀郡赋所称青珠,黄环者也。
琅玕有数种色,以青者入药为胜,是琉璃之类,火齐宝也。


气味


辛,平,无毒。

释名


宝石出西番、回鹘地方诸坑井内,云南、辽东亦有之。
有红、绿、碧、紫数色。
碧者,唐人谓之瑟瑟。

释名


此乃波斯国银矿也。
一作悉蔺脂。


主治


目生翳膜,用火烧铜针轻点,乃傅之,不痛。

释名


亦名黄牙石。


气味


咸、平、无毒。


主治


虚劳湿冷。

释名


亦名花蕊石。


气味


酸涩、平、无毒。


主治


五内崩损,大出血。

释名


礞石有青、白二种,以青者为好。
打开须有白星点,无星点者不入药。


气味


甘、咸、平、无毒。

释名


石燕状如蚬蛤,色如土,坚重如石。
李明珍指出:石燕有二:一种是这里所录的石燕,乃是石类;另一种是乳铜中的石燕,乃是禽类。
禽类石燕,常为助阳药。

释名


金星石,石外有金色麸片;银星石,石外有银色麸片。
两者的药效,大体相似。


气味


甘、寒、无毒。

释名


亦名信石、人言。
生者名砒黄,炼者名砒霜。


气味


苦、酸、暖、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