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释名


乌喙、草乌头、土附子、奚毒、耿子、毒公、金鸦。
苗名:莨、芨、堇、独白草、鸳鸯菊。
汁煎名射罔。

释名


赤节、百枝、竹木、白菝葜。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腰脚痹软。

释名


白幕


气味


辛、温、有大毒。


主治


元阳虚损(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大便滑数,小便白浑,六脉沉微)。
用乌头、附子、天雄一起炮制并去皮脐,等分咬细,每服四钱,加水二碗、姜十五片,煎至成,温服。

释名


其母名曰乌头。


气味


辛、温、有大毒。


主治


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

释名


山葱、葱苒、葱炎、葱葵、丰芦、憨葱、鹿葱。


气味


辛、寒、有毒。


主治


风痰。

释名


亦名门冬、颠勒、颠棘、天棘、万岁藤。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肺痿咳嗽,吐涎,回燥而不渴。

释名


蜀漆是常山的苗,功用是相同。


气味


辛、平、有毒。


主治


截疟:


截疟诸汤:用常山三两、浆水三升,泡一夜,煎取一升。

气味


(子)甘、辛、平、有小毒。


主治


半身不遂,失音不语。
取蓖麻子油一升、酒一斗,在铜锅中煮熟,细细服下。

释名


土萆解、刺猪苓、山猪粪、草禹余粮、仙遗粮、冷饭团、硬饭、山地栗。


气味


(根)甘、淡、平、无毒。


主治


梅毒。

释名


天仙子、横唐、行唐。


气味


(子)苦、寒、无毒。


主治


突发颠狂。

释名


千金子、千两金、菩萨豆、拒冬、联步。


气味


辛温、有毒。


主治


小便不通。

释名


白泽、主田、鬼丑、陵泽、甘泽、重泽、苦泽


气味


(根)苦、寒、有毒。


主治


水肿腹满。
用甘遂(炒)二钱二分、牵牛一两半,共研为末,煎为水剂,随时服用。

释名


白草、白根、兔核、猫儿卵、昆仑。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疔疮初起。

释名


漆茎、猫儿眼睛草、绿叶绿花草、五凤草。


气味


(茎、叶)苦、微寒、无毒。


主治


咳嗽上气、脉沉。

释名


解毒、黄结、中药。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急黄。

释名


木药子、大苦、赤药、红药子。


气味


(根)苦、平、无毒。


主治


项瘿。

释名


邛钜、下马仙。


气味


(根)苦、寒、有小毒。


主治


水肿喘包。

释名


离娄、掘据、白色者名草闾茹。


气味


(根)辛、寒、有小毒。


主治


痈疽肿痛。

气味


(实、苗、叶)辛、温、无毒。


主治


霍乱烦渴。
用蓼子一两、香豉二两,每服二凶,水煎服。

释名


靛花、青蛤粉。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肺热咯血。

释名


苦杖、大虫杖、斑杖、酸杖。


气味


(根)微温。


主治


小便淋。


名靛


气味


辛、苦、寒、无毒。


主治


肺热咯血。
用青黛一两、杏仁(以牡蛎粉炒过)一两,一起研匀,加黄蜡化和做成三址个饼子,称为“青饼子”。

气味


(蓼蓝实)苦、寒、无毒。
(蓼蓝叶汁)苦、甘、寒、无毒。
(吴蓝)苦、甘、冷、无毒。

释名


朔吊。
接骨草。


气味


酸、温、有毒。

释名


扁竹、扁辨、扁蔓、粉节草、道生草。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热黄疸疾。

释名


异翘、旱莲子、兰华、三廉,根名连轺、竹根。


气味


(茎、叶)苦、平、无毒。
(翘根)甘、寒、平、有小毒。

释名


莲子草、早莲草、墨烟草、墨头草、墨菜,猢狲、猪牙草。


气味


(草)甘、酸、平、无毒。


主治


乌须固齿。

释名


乌草、小青,山陵翘。


气味


(花、叶)苦、微寒、无毒。


主治


大腹水肿。

释名


名茨、旁通、屈人、止行、休羽、升推。


气味


(子)苦、温、无毒。
(白蒺藜:甘、温、无毒)


主治


腰脊痛。

释名


蛇衔、威蛇、小龙牙、紫背龙牙。


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产后泻痢用蛇含极一反,浓煎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