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
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近人祖南宋而祧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
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
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公讳致尧,字正臣。
其先封鄫,鄫亡,去「邑」为氏。
王莽乱,都乡侯据弃侯之豫章家之,盖豫章之南昌,后分为南丰,故今为南丰人。
其先封鄫,鄫亡,去「邑」为氏。
王莽乱,都乡侯据弃侯之豫章家之,盖豫章之南昌,后分为南丰,故今为南丰人。
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故“初一曰五行”。
五事,人所以继天道而成性者也,故“次二曰敬用五事”。
五事,人君所以修其心、治其身者也,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故“次三曰农用八政”。
五事,人所以继天道而成性者也,故“次二曰敬用五事”。
五事,人君所以修其心、治其身者也,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故“次三曰农用八政”。
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
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焉尔。
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
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焉尔。
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
三司副使不书前人名姓。
嘉祐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君冲之,始稽之众史,而自李纮已上,至查道,得其名;自杨偕已上,得其官;自郭劝已下,又得其在事之岁时。
于是,书石而镵之东壁。
嘉祐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君冲之,始稽之众史,而自李纮已上,至查道,得其名;自杨偕已上,得其官;自郭劝已下,又得其在事之岁时。
于是,书石而镵之东壁。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叔才,铜陵大宗,世以赀名。
子弟豪者驰骋渔弋为己事,谨者务多辟田以殖其家。
先时,邑之豪子弟有命儒者耗其千金,卒无就。
子弟豪者驰骋渔弋为己事,谨者务多辟田以殖其家。
先时,邑之豪子弟有命儒者耗其千金,卒无就。
侬智高反南方,出入十有二州。
十有二州之守吏,或死或不死,而无一人能守其州者。
岂其材皆不足欤?盖夫城郭之不设,甲兵之不戒,虽有智勇,犹不能以胜一日之变也。
十有二州之守吏,或死或不死,而无一人能守其州者。
岂其材皆不足欤?盖夫城郭之不设,甲兵之不戒,虽有智勇,犹不能以胜一日之变也。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
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
”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
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
”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
刑部张君诗若干篇,明而不华,喜讽道而不刻切,其唐人善诗者之徒欤?
君并杨、刘,杨、刘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靡靡然穷日力以摹之,粉墨青朱,颠错丛庞,无文章黼黻之序,其属情藉事,不可考据也。
方此时,自守不污者少矣。
君诗独不然,其自守不污者邪?
子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
君并杨、刘,杨、刘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靡靡然穷日力以摹之,粉墨青朱,颠错丛庞,无文章黼黻之序,其属情藉事,不可考据也。
方此时,自守不污者少矣。
君诗独不然,其自守不污者邪?
子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
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材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于不义。
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
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列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
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
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列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
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
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
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
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
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
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
予少时,客游金陵,浮屠慧礼者从予游。
予既吏淮南,而慧礼得龙兴佛舍,与其徒日讲其师之说。
尝出而过焉,庳屋数十椽,上破而旁穿,侧出而视后,则榛棘出入,不见垣端。
予既吏淮南,而慧礼得龙兴佛舍,与其徒日讲其师之说。
尝出而过焉,庳屋数十椽,上破而旁穿,侧出而视后,则榛棘出入,不见垣端。
公讳易占,字不疑,姓曾氏,建昌南丰人。
公以端拱己丑生,卒时庆历丁亥也。
后卒之二年而葬,其墓在南丰之先茔。
公以端拱己丑生,卒时庆历丁亥也。
后卒之二年而葬,其墓在南丰之先茔。
公姓沈氏,字文通,世为杭州钱塘人。
初以祖荫补郊社斋郎,举进士于廷中为第一,大臣疑已仕者例不得为第一,故以为第二,除大理评事,通判江宁府。
当是时,公年二十,人吏少公,而公所为卓越已足以动人,然世多未知公果可以有为也。
初以祖荫补郊社斋郎,举进士于廷中为第一,大臣疑已仕者例不得为第一,故以为第二,除大理评事,通判江宁府。
当是时,公年二十,人吏少公,而公所为卓越已足以动人,然世多未知公果可以有为也。
晋陵张公治信之明年,皇祜二年也,奸强帖柔,隐诎发舒,既政大行,民以宁息。
夏六月乙亥,大水。
公徙囚于高狱,命百隶戒,不恭有常诛。
夏六月乙亥,大水。
公徙囚于高狱,命百隶戒,不恭有常诛。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
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之政,至于受成、献馘、讯囚之事,无不出于学。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
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之政,至于受成、献馘、讯囚之事,无不出于学。
臣愚不肖,蒙恩备使一路,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而当以使事归报陛下。
不自知其无以称职,而敢缘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幸甚。
臣窃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声色狗马,观游玩好之事,无纤介之蔽,而仁民爱物之意,孚于天下,而又公选天下之所愿以为辅相者,属之以事,而不贰于谗邪倾巧之臣,此虽二帝、三王之用心,不过如此而已,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
不自知其无以称职,而敢缘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幸甚。
臣窃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声色狗马,观游玩好之事,无纤介之蔽,而仁民爱物之意,孚于天下,而又公选天下之所愿以为辅相者,属之以事,而不贰于谗邪倾巧之臣,此虽二帝、三王之用心,不过如此而已,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
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
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
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
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
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
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
臣以浅陋,误承圣问,迫于日晷,不敢久留,语不及悉,遂辞而退。
窃惟念圣问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无一言之献,非近臣所以事君之义,故敢冒昧而粗有所陈。
臣以浅陋,误承圣问,迫于日晷,不敢久留,语不及悉,遂辞而退。
窃惟念圣问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无一言之献,非近臣所以事君之义,故敢冒昧而粗有所陈。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